从创业板到中小板,再到如今的创业板,如果PE只追逐所谓可能上市的项目,这种投资还会被市场所抛弃。
在证监会积极推动下,创业板的脚步日益加速。投资基金普遍认为,创业板的推出使得投资基金有了退出的渠道。在十年苦等的兴奋之余,他们也在重新思考由于创业板的推出而掀起新一轮“PE投资的热潮”。而这股热潮在2000年和2007年都曾被证明,对PE和资本市场都是悲剧。
创业板指明PE退出路径
作为深圳的创投老手,深圳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邵红霞坦言,创业板在带给投资者热情的同时,帮助创投基金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才集中到创投行业中来,从而反向推动了创业板企业的进步。我觉得只有这样完整、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会让中国VC和PE进入良性的循环。”
邵红霞眼中,创业板的推出对资本市场最大的意义是退出渠道的通畅。“创业板的设立将使PE特别是VC的退出通道层次丰富,也推动PE们去尝试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大胆投资那些银行看不上、主板和中小板摸不着的创新型企业。PE是创业板的“看门人”和创业企业的“教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创业企业走上创业板的作用。
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飞认为,创投对于创业板企业来讲,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能够给与所投资企业带来附加价值。“对于创业企业很大的一个价值就是能够让企业盈利,提高盈利的增长速度。”
对于创业板10年的等待,在罗飞看来是非常值得的。“创业板给我们中国经济激活了创新的基因,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一个导向,民间创新的热情带动,人才的吸引都能更大的推动经济发展。市场一开、创新基因被激活,我相信大家都能在这个基因复活的时代里面得到自己所期待的东西。”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进一步阐述道,2003年市场尚未股改前,公司上市只能到上海。另外限于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规定,意味着即时你投资的公司上了市,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也不挣不到钱。创业板出来后解决了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有了它,中国的资本市场算是真正的多层次。而且从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这个市场才被真正的激活了,有了创业板就会有更多的基金来投资。
创业板带给PE的隐忧
但在一片大好的声音中,陈玮仍然有着隐忧。“其实每次创业板的推出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是投资者有了退出的通道,坏消息就是各路资本会把这个行业搞的特别的热,什么样的钱都会往里进。”
其实早在2009年4月1日前夜,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当天,陈玮就有了“‘创业板来了’显然不再是愚人节的消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业板蹉跎十年后终于重新启动”的感叹。
随后,陈玮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忘掉创业板,忘掉IPO》的署名文章。文章中陈玮称,中国要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为经济提供持续增长动力,少不了创业板这样的资本利器。从PE行业看,创业板的推动作用也显而易见。但他在兴奋之余表示,本土PE更需要冷静和理性。
以深圳为例,2000年,针对当时即将推出的创业板,深圳市有关部门推荐了首批23家预选企业。很多PE按图索骥对这些“上榜”公司进行投资,不仅投资价格互相攀比,投资方还要挤破脑袋找关系才能投得进去。最终,除了太太药业等五六家公司没有机构投资外,接近80%的预选企业都有机构投资在内。由于看似符合上市条件,企业的成长本质被投资者忽略,加之当时的发行制度约束,很多PE都采用老股转让的方式进行投资,结果,创业板的无限期推迟使很多 PE都深陷其中,只有企业的创始人股东套现了。2006年深交所对这23家企业进行了跟踪调研,从调研的结果并结合最近两年的情况看,其中只有不到50% 的企业保持了相对的成长性,包括已在国内上市的同洲电子、科陆电子、金证科技等6家企业;12家仍在经营,但7家业绩平平;而万德莱已于2004年破产,浔宝网络、经天科技、奥维讯、桑夏民生科技也早已不见了踪影。与此相对应,2001年,仅在深圳就有创投机构100多家,而到2004年,留下来的机构不到50家,真正继续做业务的就更少了。
2007-2008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红火,几年不见的投资热潮再度出现,这次则是围绕中小板。很多PE机构追逐中小板的Pre-IPO项目,并以券商、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进场,企业准备申报上市材料作为投资标准。热情高涨的机构不仅互相抬高投资价格,而且追求投资速度,压缩或者放弃投资流程。一时间,Pre-IPO项目炙手可热,一听说符合上市条件、准备上市,各路投资人马汇集,不仅有着不做调查就投资的案例,也有着几千万投资额度一夜之间在PE之间分光的故事。而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让众多的Pre-IPO项目短期上市不可企及,被投企业自身经营也出现很大的问题。过去两年,大量的资金追逐Pre-IPO投向了造船、矿产、焦炭等项目,一些资金规模1-2亿元的基金甚至只投了2-3个Pre-IPO项目,而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证券市场出现调整、企业的IPO受阻时,这些PE也和企业一起陷入困境,不少投资机构在一两年后就进入清盘程序。
“从创业板到中小板,再到如今的创业板,如果PE的投资理念没有改变,只追逐所谓可能上市的项目,以能否上市或符合上市作为投资标准,这种投资还会被市场所抛弃。”,陈玮向中国经营网记者表示,作为业内人士,他非常希望这次创业板的推出能够相对稳定。“因为我特别害怕由于创业板的推出又掀起新一轮‘PE投资的热潮’,而这种热潮已被历史证明对PE和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