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实业家刘鸿生:实业三大王的一生

  2009-06-15 17:35:05      来源: 英才

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业大王,积40年的经营活动,刘鸿生的商业帝国逐步成为旧中国数得上的民族企业集团。

刘鸿生,宁波人。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的实业家。他的祖父刘维忠,在上海开办丹桂茶园,总责备刘鸿生的父亲刘贤喜只能为人佣,而不能佣人。受祖父的影响,刘鸿生自幼便立志在经济上做自己的主人。

果然,考进圣约翰大学后,洋校长要送刘鸿生留学美国深造四年,更有优厚条件:回国后做牧师兼英语讲师,月薪150元,还拨给他一幢漂亮的带花园的洋房,一切待遇均按外籍讲师标准。但刘鸿生志存高远,回了个“回家与母亲商量商量”。“商量”的结果竟是:不去。

做煤炭生意让刘鸿生掘到第一桶金。他一心钻研。不同地方出产的煤,只要他拿起一块,就可以说出地名、产地、品种和成分,谁也骗不了他。不到30岁,在上海的同行中刘鸿生就没有对手了。在宜兴等地推销煤的时候,因煤替代了木柴,抢了柴农的生意,柴农要找他算账,他只好连忙乘粪船逃走。但是,时代的车轮谁也不能阻挡,最终柴窑还是被煤窑所代替。

发迹之前,刘鸿生爱上火柴厂叶老板的女儿,可叶老板嫌他家境贫寒,百般阻挠。于是他发誓要建一个火柴厂,把岳父打倒。终于,经过多年的艰难曲折,火柴厂成功了,不仅收购了岳父的厂子,还成了业内的翘楚。1930年,瑞典拟用1500万元贷款,换取中国火柴专利权50年。刘鸿生代表中国火柴联合会质疑国民政府,最终瑞典方面未能与中国达成协议。经营上刘鸿生有一个首创:把粘制火柴盒的工序分包给城乡贫苦人家。这种分包粘火柴盒的办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其实,刘鸿生的本事归纳起来有两点:一聚一散。

一聚。1924-1928年,国内火柴业剧烈竞争,刘鸿生主张并厂集资、联合对外,借图竞存。这些主张推动了大中华火柴公司的组建,对抵制外资起了一定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刘鸿生全副精力地投入,只要与事有益,不计巨细,不辞劳苦;于事无补,或不相关的,绝不靡费一丝一毫。精力与金钱都用在刀刃上,这也就是兵法所云集中兵力的意思。

一散。刘鸿生绝对主张多元化,他曾说:“我并没有把我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投资的门类多达10多种行业,跨越工、商、金融等部门。刘鸿生说:“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亏损了,其余的还可以赚到大量利润。总起来看,在收支差额上还会表现出一种盈余的状况。”他办好一个厂,就用这个厂作抵押办第二厂,办好第二个厂,又作抵押搞第三个厂。刘鸿生说:“我的企业只有开的,没有关的。”

在子女教育上,刘鸿生也搞“多元化”,他有10个儿子,3个女儿,分别送到不同的国家,学不同的专业。不管哪个国家强盛,他都有子女出来应付局面。儿子们学经济、法律、银行、管理、工程、会计、机械,女儿们学家政、营养。他常在朋友面前得意地说:“我一生有两个得意的投资,一个是工矿企业,一个是子女教育。”

聚散两依依。刘鸿生由一个十年的买办和商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30年历史的民族工业资本家。积40年的经营活动,刘鸿生的商业帝国也逐步形成一个在旧中国数得上的民族企业集团。

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业大王,一个人拥有三个大王的头衔,史无前例。他说,要发大财,就得让相关的人发小财,只想一人发财,叫别人倒霉的人最愚蠢。

刘鸿生的一生,是聪明人的一生。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创业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