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功跨越学术界和商界的公司掌门人,杨金龙教授一边创业一边坚持清华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由于广泛的国际间交流,对于中外青年的创业思潮颇有体会。 关于年青人的创业问题,杨金龙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科技的本质源于生活的本义。”这是清华大学杨金龙教授一直倡导的理念,也是他与同伴创办北京中德汇高科技有限公司出发点之一。公司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研究院和“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拥有清华大学“陶瓷胶态注射成型工艺”的独家使用权。该工艺多年来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高新技术50项重点产业化项目之一,系清华大学陶瓷胶态注射成型新工艺产业化基地。荣获2004年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与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以及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德汇公司致力在医疗保健、时尚生活、核心科技三大领域积极开拓,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际研发团队一起在远红外陶瓷深度开发、全瓷义齿、泡沫陶瓷、3D激光陶瓷加工技术等多个课题展开尖端研发,将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陶瓷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他们不断以创新的理念让陶瓷迸发出无限灵感和创意,首批以尚养品牌开发的以CiM高性能陶瓷技术为核心的智尚健足系列,健尚电加热养护系列,灵尚微波养护系列,颐尚室温养护系列产品;以及臻品系列陶瓷礼品刀等产品。把人们对陶瓷的认识和运用带入了全新的领域,处处体现科技的人文关怀和专业风范,使之成为品质生活人士爱用和推荐的专业品牌,公司也由此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记者:近几年的创业人群中,是否是名牌院校或高学历人士占绝大多数?
在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找到一千个放弃的理由,但此时你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决定你创业成功的第一要素,不是你的智慧和能力,而是你的信念和坚持。
杨金龙教授:其实这是一个误导。在我国的创业人群中,真正高学历和名牌院校的很少。原因有三:
首先,高学历和名牌学校毕业的年青人,在毕业后大都选择出国或到外企、国内知名企业工作,老板们已事先挖好了“坑”,在这里边虽不太自由,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又没什么大风险,所以他们很少有人愿意冒风险去创业。
那些学历不高(或没学历)、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年青人创业比例却较大,因为他们找不到如意的工作,只能自力更生。
从事科研工作或为老板打工,要想出成果,主要靠能力和智慧。可创业,要想成功,只有能力和智慧还不够,在许多时候,信念和坚持是决定其成败的第一要素,因为创业所承受的压力不知要比搞科研和打工高多少倍,而且在许多时候,创业者是没有退路的,只能放弃一切杂念,一拼到底。
当然,我们这个社会是有多元化需求的,不能都去创业。有些人,就适合搞科研,有些人就适合做项目经理,在许多时候,是不能强求的。
记者:许多人都说:想创业,人格魅力很重要。比如:王石、柳传志,现在已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偶像。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年青人应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个创业者,做人的态度应是:走正道、办正事、扬正气、拿的起、看的破、放的下;做事的态度应是:靠实力、做好事、不问前程。做企业最终是做人品,人品才是创业的根基。
杨金龙教授:我总是对我周围的人说,做企业就是做人品,公司高层人品有多好,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兴旺。
我不是在说漂亮话,这是多年创业的切身体验。
1998年,我第一次创业时,朋友豪不犹豫地借了我十万元钱,这在当时,可是笔大数目。但由于当时不懂经营,第一次创业不幸以失败告终,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十万块钱也打了水漂。
可朋友并没有为此跟我翻脸,仍然相信我、支持我,因为他们了解我的人品,知道我是不会被这点失败压趴下的。
2003年,当我再次创业时,我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而且还从朋友那借了五十万元,他们又一次给了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正是靠这份信念和坚持,使我有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创业激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了项目上。
2003年,作为邯郸产业化基地的主要负责人,一年之间,从邯郸到北京,我开车跑了八万多公里。从邯郸到北京一个来回大约是900公里,相当于52个星期跑了100个来回!
现在,从北京到邯郸的路上,什么地方有一个坑我都知道。有时,我坐在车上闭目休息,感到车走得颠簸,就知道到保定了,因为那边路况不好。
当然,最初创业时,也有许多人对我提出了质疑,认为大学教授自己办企业是不务正业。我却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科研人员如果不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去历练,就难以使成果走向市场。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学梵高,等自己死后画才值钱。
同时我们要向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在这些国家,必须有五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才能成为工科大学教授,我想国内也迟早会实施这一举措。
此外,我也明白,一个人如果想做大事,就得做好挨骂的准备。甚至当你取得了初步成功后,也许还会有人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你,我觉得对此不要太在意,当你几十年甚至一生专注于一项事业,且硕果累累时,这些非议很快就会成为历史,因为你的行动是最好的答案。
人格魅力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家庭、学校、社会,要全方位培养。不过,我觉得家庭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培养孩子的人格魅力,应从家庭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不要幻想,等孩子上了名牌大学,接触了知名教授,人格魅力就会一蹴而就。
记者:许多人都认为,创业最大的动力就是出大名、挣大钱,你这样认为吗?
做事业要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契而不舍,才能成就大事业。
杨金龙教授:在温饱都成为问题的时候,一个人创业的动力应是一些物欲化的东西。但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其实做事业与赚钱就是两回事了,说得严重些,这是天壤之别的两种思想境界。
首先,事业是可以传承的,钱是不可以传承的。中国话说三世而衰,就是因为家族传的不是事业,而只是金钱。那些百年老店,传下的就是事业,而不只是钱。同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能继续传承的百年老店太少了。
其次,事业是专注的,遇到天大的苦难也不退缩;而一心挣钱的企业家大都三心二意,看什么挣钱做什么,有的成了投机专家,有的还因过分贪财而走向深渊。
还有,干事业,首先是力争做500年,而不是500强。有些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过于争强好胜、好大喜功,抱着赌博的心态来经营,而不能稳健发展。
所以青年创业者的最高理想不应只是做个腰包鼓鼓的小老板,而是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记者:现在,各大学也没有开创业课,如果年青人想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人走向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团结反对自己的人。反对自己的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对方讲的是对的,另一种是对方讲的是错的。前者要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后者可以提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从这个角度讲,应该团结反对你的人。
杨金龙教授:我觉得对于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到大学再抓,便有些晚了。比如,对于我自己的小孩,就打算这样培养他的创业能力:在上初中或高中的时候,给他开一家书店,让他参与经营,全面深入的了解做生意是怎么一回事。
等他上高中或大学的时候,就给他买几只股票让他经营,不在乎他的输赢,而是让他能通过炒股,对国家乃至世界各种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了解,同时也体会到做生意的艰辛,磨练他的性格。
在国内,许多年青人官本位思想太严重,总觉得一流人才应该从政或从事科研,而不是从商。这也不能怪他们,我们社会的大环境就是这样。
比如:在一个宴会上,有官职的人或搞科研的人都要坐在首位,是宴会的主角,而企业家大都是配角,或是掏钱买单的角色。这种重官轻商的状况不改变,是不利于激发年青人创业热情的。
现在,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主要是经济贸易方面的竞争,是企业家唱主角的时代,政府一定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公众形象,从而激发一批优秀人才投入到创业大潮中,而不是千军万马都往政界和学术界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