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企业家的发展更具有成功的有利因素
中国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成立女子基金的呢?
韩冬梅:这支女子基金的成立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些在北大学风投专业(PE班)的同学的交流和努力。通过学习这一年,我们觉得女性在经济危机这个背景下有“抱团”的想法;同时我们也想给女性投资者一个互动的平台,使女性在这个搭建桥梁的过程中更好融通一些。就是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我们有四个女同学成立了这个基金。
我们班成立成立同学会以后,男性参与的特别多,几乎没有什么女性,女性主要是做秘书和秘书长。男同学组成这个同学会以后,在投资上优势互动,做的非常火爆,如火如荼,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不带我们这些女同学或者说女企业家来玩。因为我们这个班都是40多岁的人,我们虽然不敢说是成功人士,但是在各行各业都做的不错。我们也是来学习的,我们也是来交流的,为什么就不能像男同志一样做一支基金呢。所以我们就有了这种想法,把女同学团结起来。在企业合作与选择性投资方面,我愿意选择女性,我认为女性在成功过程中,更有优势。
当然我不是打击男性,我也不是女权主义者。我认为女性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比如在吃喝嫖赌抽上可能女性基本不沾边。我觉得他同样女性和男性做的一样的时候,让我选择投资方面我选择女性,她可能在往前发展过程更有成功的有利因素。
中国网:在成立基金的时候,您说要发挥女子的优势,那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在这个基金中女子的优势是怎么体现的么?
韩冬梅:女子的优势,我觉得可能是女同志做事更理智一些,这是第一点。第二,在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男性在外面赚钱,女性在家理家,就是现在也是女性居多,当然不排除有男性。我觉得这是传统观念的延续,所以中国女性在理财上先天就有优势。第三,女性在沟通理解上有很强的优势。女性在理解别人方面,在与别人搭建沟通的桥梁方面可能优势更突出一些。女性也不是特别在意“面子”问题,主要考虑过程、结果是怎么样的。
花木兰女性基金不是一个取向选择不排斥男性
中国网:这是否是您的一个个人的取向上的一个选择。
韩冬梅:这个不是一个取向上的选择,我们不排斥男性。我们基金成立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女性是一个弱势的,女性做企业可能跟其他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社会的交往中跟男性比有劣势,中国的女性可能更保守一些,不愿意广泛的交友.这个我认为她们有一些障碍,我们可以针对这些人群,多给一些支持。而且我们又是花木兰基金,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出我们的特点来?第二点是如果我们要投资男性企业,但是我想男性企业应该给我们女同胞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国网:这是不是我们基金合作成功的一个条件?
韩冬梅:目前来看,应该是这样的。在一两年之内吧。如果说随着我们的资金规模的扩大,人员的扩大,可能到明后年以后,百分之五六十会针对女性(企业)来做,百分之三四十来支持一些男性操盘的企业等,但是男性企业我们今天也在做,比如说大连锁,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那我们要支持。
中国网:您是如何定义女性企业和男性企业的?女性员工比例多就叫女性企业吗?
韩冬梅:不是,比如他(企业)的老总,他的发起人,他的董事,他的股东等等是女性,他(企业)的负责人.他的一把手。
中国网:这样会不会有点片面?
韩东梅:可能有点片面。通过我们进行的行业的摸底,象特殊行业可能(女性)就少一些,象矿业,勘探业,还有其他象节能减排方面的行业。但是有些行业,女性就比较多一些,女性男性比在三七分。百分之三十的女性作为企业的一把手。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这些人(所在的企业中)选择更好的进行投资并给它一些推动呢?男性企业和女性企业同样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优先选择女性企业。加之女性企业那么多的特点,还有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在社会的融通中有一些障碍,那我们也应该支持她们。这一点不光我想这么做,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其他行业多给女性企业一些支持。尤其是中年妇女,下岗之后,再就业很难。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形下,我们是不是能多一些倡议,多给她们一些岗位上的安排和机会。这样一来,可能也会给第二代一些好的影响。因为在中国家庭中,女性在抚养孩子.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母亲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价值,她对孩子传带的这种信念、理念以至于教育方式上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网:那会不会过于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标的,使得投资目标过于狭窄呢,毕竟在国内做私募基金如果标的过于小,会影响基金的发展。
韩冬梅:这是一个行业的选择问题。实际上现在各行业都有女性企业。仅仅是我们北大女子协会就有400多个女企业家。这只是北京市,今后基金还会进入上海,然后进入广东。我们要在全国设立八个基金。所以完全不狭窄,很宽大。
花木兰基金的中国特色:市场退出+女性管理
中国网:咱们花木兰基金作为中国第一个女子基金,有没有自己的中国特色?
韩东梅:有,一定是有中国特色的。目前中国现在做风投行业的基金,基本上大多数基金模式都是投资完之后,进行上市退出。而我们认为,中国国内的上市企业终归是少数的,不象欧美国家,上市比较简单。我们花木兰基金走的就是在市场上退出的模式,这个比重可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另外的百分之二三十可能走上市退出。我们考虑到在市场上退出,一是我们国内企业很多不具备上市条件,另外我们从市场上退出,能从时间上我们占有优势,能够几个月退出一次。
第二,女性化的特点。我们的管理团队,有很多的女性成员是女企业家,她们带着自己的团队在中国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她们做事的经验跟模式,跟目前做风投基金的管理者方法不一样,认识市场的角度也不一样。可能更具有实战性。因为大多数的风投基金,大多数不是从企业人走出来的,比如说华尔街出来的,带一些先进的理念,这个我们不排斥,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先进的经验。但是在中国的条件下,它(基金模式)一定要有中国市场的特点—怎么去落地生根。我们深知怎么去落地。
中国网:选择这种退出机制是不是跟国内的政策也有关系?
韩冬梅:跟政策无关,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握市场的脉搏。现在中国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上市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我们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挤这么一个独木桥呢?只要能够翻开账本挣钱就好了嘛。国家政策的影响就很小了,只跟行业政策有关系。
中国网:花木兰团队在今后的扩容中吸纳的也都是女性吗?
韩冬梅:不,我们的执行团队绝对吸纳投资领域的优秀专业人士进来,我们甚至还要挖人进来,这是一定的。
募资亮点:利用市场资源的杠杆优势实现大额募资
中国网:您在08年参加“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论坛”的时候提到过,在两年之内要完成花木兰基金管理50亿到100亿的资本规模,请问在相对较段的时间内达成这个目标,花木兰管理团队打算怎么运作?
韩东梅:首先,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的问题。这个资金(50亿到100亿)是代表一个数字,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募集?因为这个募集,一个是风投,一个是投资项目对接。其实我认为,募集是热门,好项目也是热门。这两点我们都不做,我们要真正的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来,一个是募集资金,第二个是募集渠道、人脉、物资、其他都可以,我们为什么非要募集钱呢。就是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合理的利用市场资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没有进行大规模募集,就达成了5个亿、10个亿的募集目标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中国网:通过这种途径,今后基金是否是在人脉关系上进行努力,我们知道基金的创始人只有4个人,是不是在今后还会陆续增加一些合伙人,他们是不是都带着资金进入的呢?
韩冬梅:恩,有带资金的,也有带智力投资的。比如我们这里有中国股权律师网的发起人,她在风投方面,在法律框架方面很熟悉。第三个是会计师。所以我们基金的合伙人在选择的时候有资金的方式,有技术的方式,有人脉的方式。这些都是可以转化成价值的。
中国网:基金关于项目的选择现在有没有什么初步的意向了?
韩冬梅:已经有了几个意向了。第一个我们已经跟河北畅达集团做健康的保健品,比如松花粉。他们要在全国做一个连锁,还有进入市场的渠道上,我们进行合作。
中国网:这是一个女性企业吗?
韩冬梅:不,这是一个男性企业。不过他可以带给女性大量的就业机会。
中国网:那是否说基金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还是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上和风险问题?
韩冬梅:不是这样的。刚刚仅仅是介绍了一个有特点的。我们还做了一个木兰港,是一个养老系统的项目,以后可能要做成一个全国养老的模式。这样可以给中年妇女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中国网:咱们的资金来源具体来自哪些途径呢?
韩冬梅:资金的来源现在主要是由我多年的积累还有圈子里面的朋友来募集,首批的5亿到10亿这个没有任何问题。第二个就是现在还有很多其他的基金也在积极的跟我们接洽,因为现在不是很好的投资的机会,其他的基金看到我们的模式也愿意跟我们合作,愿意把资金投到我们这里来。所以我们的资金不是问题。我们做出成绩来之后,会跟社保基金做一个对接,加上一些妇女企业的孵化员,跟国开行做一些合作。这都是我们未来的一些模式。
中国网:那就是说现在主要还是靠红森集团作为最大的股东,接下来的注资也是靠红森集团来完成是吗?
韩冬梅:没错,现在的注资也能完成我们的计划。我们打算在未来的2到3年在各行各业打造一百个“花木兰”,把我们的目标和理想真正的植入下去,而且现在供我们选择的就400多家企业。
中国网:咱们一般投资期限大概有多长?
韩冬梅:快的大概半年,慢的大概一年半左右。因为我们是市场是推出,不用上市去排队。
中国网:那在资金规模方面也比其他的要小一些呢?
韩冬梅:并不是,规模和投资模式都差不多。但是我们投资的方式不一样。模式一样,方式不一样。这可能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更贴近市场,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路来。这个是从我们十几年、二十年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长远目标:打造各行各业花木兰今后走出国门
中国网:您觉得现在这个行业竞争是怎么样的呢?
韩冬梅:我认为现在风险投资国家刚刚开放,尤其是北京市12月才刚刚审批下来,允许风投注册。竞争未来是有的,现在也有,但是现在掌握好了市场的特点,掌握了企业的脉搏,就能更好的发展。有竞争可能才更好的生存。
中国网:那就是说是同一起跑线,大家一起起步?
韩冬梅:对,但是像国外的一些风投基金,还有国内的一些比如鼎新,像弘毅啊,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国家社保已经给他们投资了500亿了。我认为他们向前走的很踏实。但是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特色与优势,比如对市场的把握和认识。
中国网:那花木兰的长远目标是什么呢?
韩冬梅:在三年里面,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未来在各行各业打造起一起花木兰。给她们展现的机会,给他们市场扩展的机会。我想我们的作业也符合市场的形式,给真正需要的人发展的机会。我也希望在我们的倡议之下去追逐一些女性的企业给他们一些扶持。
中国网:在本月30日就准备进行花木兰基金的揭牌仪式了,那您是不是准备借此机会在论坛上提高基金的影响力呢?
韩冬梅:一定会的,像今年的“庆60华诞首届女性经济影响力论坛暨花木兰基金揭牌仪式”中的女性经济影响力论坛,我准备每年办一届,继续办下去。因为我们这个基金团队对于我们想做的毕竟能力有限。而且做一件两件事、十几件事都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论坛,呼吁起所有的企业家们对于中年女性就业的重视,对于女性企业的帮助。这次参会70%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企业家,我们希望我们能首先发起这个倡议,由我们做起。
中国网:女性经济影响力论坛是否每年都会有一届?
韩冬梅:是的,我希望论坛的规模随着我们的投资规模和花木兰的发展过程发展壮大。
中国网:那您对花木兰基金有什么期许吗?
韩冬梅:期许有很多,也带着很多的希望,我希望把我的团队打造成真正的一支有中国特色的基金团队,也希望我们这支女性基金真正在中国市场上落地生根,再争取走出国门。我希望在未来两三年里面拿到社保的资金,走出国门为国赚钱。
中国网:那基金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了?
韩冬梅:是的,我希望3到5年实现我们的目标,我想我们一定能做到的。
中国网: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