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气吃饭,赖地穿衣”一度是对农业从业者的真实写照,守着一块地的背后往往是几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虽然从业人员占总产业人口数的一半以上,但农业产生的效应显然远不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得“吃香”。
而农业的翻身仗却悄然地从全球粮食危机开始,并伴随着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出台,2009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将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市场的风向标已开始逐渐瓦解其被动的产业弱势。
与此同时,农业领域以前大多由国有企业占据的“独霸”局面已经逐渐分化,民营势力正在“抬头”,虽然目前单家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但产业升级的呼声却是一浪高过一浪。
而大部分农业产品需求的刚性,使其不容易遭受外部的冲击。利好消息让投资者们也开始“脚底痒痒”,资本市场也积极地进行“VC下乡”的活动,类似高盛养猪这样的故事开始层出不穷。
在农业产业链中,产前阶段主要包括育种、肥料、机具,产中包括种植、牧渔等,产后则是农产品加工等。如果再细分则还包括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机等等。
目前,包括茶叶、果汁、红酒、花卉、蔬菜、鸡蛋、育种、疫苗、水产养殖、肉食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生物肥、农药、油脂加工等行业都已经有海外资金背景的PE或VC的投资。
根据ChinaVenture的数据统计,2001~2008年,农业行业共有45起投资案例,其中创投案例38起,投资金额之和2.95亿美元。据记者了解,目前包括达晨创投、优势资本等机构都有做专业农业基金的打算,以此深耕该领域。
市场化运作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农业领域的企业仍然处于原始的买卖交易的运作模式,不懂得如何将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他举例说,目前正在接触一家台湾的兰花企业,企业的创始人由于对花卉种植感兴趣,在退休后闲来无事,开始在家配种。通过6~10年的摸索,这家企业发展了很多新的技术,其中的一项技术在一枝兰花上能开出26朵花,而一般市场上的一枝兰花也顶多才开十来朵。
在台湾这样一枝售价40美元的兰花,在美国却能卖出100美元,在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作为花农,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让这种产业,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变成能赚钱的机会。”他说,“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去帮助企业提升这种产业深度。”
在发达国家,农业领域一直都是风投关注的重点。我国农业存在科技水平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生产销售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立法不完善等种种问题。正因为如此,使得该产业在试图现代化、产业化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萌芽的商业机会,让资本的介入成为了可能。
亚商集团副总裁魏建平告诉CBN记者,虽然农业整体是个大产业,从产业的规模来讲无疑是最大的,但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企业要真正形成规模效应很难,而是否能规模化、工业化地运作,往往是现在投资机构最为看重的。”他说。
他指出,大多数的农业企业效益并不理想。中国农业的地方式倾向是导致无法上规模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种植业偏区域性的特性。此外雇人养殖的生产模式与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也大相径庭。
产业链效应
达晨创投合伙人傅哲宽认为,中国农业整体落后,目前的阶段专业化分工的操作模式不现实,作业方式的落后往往容易导致供体会产生问题。他举例说,上游的农民在供应奶源时,当奶源紧缺时就会加水,或是添加其他的原料。这也正是造成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他告诉CBN记者,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整条产业链,摆脱单脚“走路”的尴尬。
“我们更看重产业链完整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担负起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不仅能够解决食品安全、病虫防疫,同时也能避免由于行业波动而产生的不稳定影响。”他说。
与他有着同样感受的魏建平也表示,从农业的上中下游来看,如果只是锁定在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就很难有高利润的保证,同时,可能还需要承担不可控的政 策因素的影响或是客观自然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旦格局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公司业绩。”魏建平说,“打通整个上下游,覆盖全面的产业链,就能把握自主 权,并能在技术上加以控制,形成标准化的生产工艺,从而产生规模化的效应。”
一直以来,农业领域受不可控性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农产品前端生产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市场行情的波动以及政策的调控。
于是产生了前端生产资料价格无法控制,而后端产出品的价格又要受到政策性调控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农业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且不稳定。
对此,傅哲宽坦言,目前农业产业链各细分行业的周期变化很大,价格波动也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只集中在下游,则可能在上游受制于人。反之,如果只集中在上游,也可能在下游业绩暴增时,却赚不到什么钱。
为此,他非常推崇福建圣农的模式。据他介绍,该模式即是从“饲料-养殖-屠宰”覆盖整个产业链,这样的方式能抗波动、抗风险,也能确保稳定的收益。
不过,在投资人对农业热情高涨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某些有着新兴概念的农业产品,他仍持谨慎态度。他举例说,比如面向高端消费品行业 的有机农产品。“有机的概念关键在于如何运营,成本能否被市场接受,要找到持续赢利的可能才行。”此外,他说,“有机的界定需要有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证明, 不然容易缺乏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