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

  2010-01-24 12:34:29      

内容摘要: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其核心在于超越既有资源限制而对机会的追求。“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它至少在80年代就由彼得.德鲁克作为“新经济”提出。德鲁克提出创业型经济乃基于对7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于美国的所谓“零成长经济”、“使美国非工业化”及长期的“康德拉蒂耶夫周期性经济停滞”等说法的质疑。80年代以来,创业型经济在美国、欧洲相继出现。由于创业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显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水平偏低而且经济结构不合理,又由于本土创业具有吸引外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创业型经济的主角是个人,关键在环境。政府的作用就是培育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应该从制定和调整创业政策、建立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尤其是融资体系,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三个方面同时着手。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关键在哪里?有人认为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人认为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有人认为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或企业制度创新。这些提法固然都有道理,却没有方向性或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则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发展创业型经济,即从制度到文化、从政策到战略支持并保证经济体系的创新与创业功能,促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创生与成长,进而从内向外地发展本土经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东北老工业基地被动后的局面,并使其最终走上繁荣振兴之路。

一、 创业与创业型经济的出现

早在1755年,坎狄龙(R. Cantillon)就提出了“创业者”的概念,并率先认识到经济体系内存在创业功能(Entrepreneurial Function)。但此后两百多年间,创业研究一直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漠视(Thomas,200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一股强劲的创业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近来也蔓延到我国。理论上,创业已不仅是创办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出来产生新的财富(Drucker,1985)。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其核心在于超越既有资源限制而对机会的追求(Stevenson,1999)。创业意味着变革、意味着探寻机会和承担风险,意味着创造顾客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创业活动包含个体创业(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组织创业(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和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等多个层面。

与之辉映,“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从制度结构、政策和战略上支持并保证经济创新,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创生与发展。创业、创新、自组织、与企业网络是这类经济的主要特征。“创业型经济”其实并不新鲜,它至少在80年代就由彼得.德鲁克作为“新经济”提出。他之所以始终没有使用“新经济”这个词,是因为:首先,“新经济”并不是美国90年代的发明,它至少在肯尼迪时代就广为人知。第二,“新经济”经常与“旧经济”或“传统经济”对立使用,但什么叫“传统经济”和“旧经济”却无法定义。第三,如果有“新经济”的话,也只不过是被现在的大多人承认而已,它只是“果”,“因”还应该在更早的年代。否则容易让人联想到很多昙花一现的时髦东西。德鲁克提出创业型经济乃基于对7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于美国的所谓“零成长经济”、“使美国非工业化”及长期的“康德拉蒂耶夫周期性经济停滞”等说法的质疑。德鲁克发现,事实与数字材料和这些描述不相吻合。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蒂耶夫的经济循环论认为,每隔50年,一个长期的科技波动就会达到顶峰。在开始的20年里,最新科技所产生的成长产业会取得超乎寻常的利润,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对停止成长的产业不再需要的资本加以回收而已。随之而来的10年是突然的危机与恐慌。最后的20年是停滞期,刚发展出来的新科技无法产生足够的工作量代替传统工业的失业。据德鲁克观察,支持二次大战后长期经济扩张的产业,如包括汽车、钢铁、橡胶、电力设备、消费性电子产品以及石油,完全符合康德拉蒂耶夫经济循环理论。德鲁克同时发现:1965年到1985年间,16岁以上的美国人(这些人被列为劳动力计算),人数增长了2/5,从1亿2900万人增加到1亿8000万人。但是,有酬工作数量在同期却成长了1/2,从7100万增加到1亿600万个。尤其是在1974年到1984年,劳动力增长最快。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工作机会是谁提供的?这是关键。它们不是由美国财富500强、政府机构、大型与超大型学校提供的,虽然它们是二次大战后25年间美国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事实上,它们还削减了工作机会,在此期间,至少和大企业、大机构有关的劳动机会缩减了500万个。而在过去每一次经济衰退的遭受打击最严重的中小机构和企业这次却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源泉,而且它们许多是新创的企业,在20年前还没有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德鲁克并没有把中小企业的成功与高科技结成因果。因为这20年间,高科技最多提供了4000多万个工作机会中的500多万个,刚好弥补“烟囱工业”或“水泥工业”的损失。这意味着,打破康德拉蒂耶夫循环的,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对知识加以创新利用的企业,是一种“创业经济”。它可以来源于餐厅连锁店、女性服饰制造商、财务公司,也可以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

此后,一些研究(Loveman & Sengenberger,1991;Acs & Audretsch,1993)进一步证实了70年代中期以来创业型经济的浮现:在美国,1947-1989年间,单个企业的平均实际GDP几乎增长了2/3——从$150,000到245,000,反映了一种向更大规模企业发展和小企业丧失重要性的趋势。然而,在随后的7年里,这个数字回落了14%,变为$210,000,反映了一种强烈的逆转和小企业重新浮现的趋势(Brock and Evans, 1989)。类似地,1976年美国小企业只占制造业销售额的1/5,但是到1986年,这一比例已经增长到了1/4。图1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美国的这种趋势。小企业与创业活动重新浮现的趋势同样也发生在欧洲。例如,在荷兰创业比率(业主与劳动力之比)在战后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下降,1984年降到了历史最低点——8.1%;随后这种下降的趋势开始扭转,到1998年创业比率上升到了10.4%。类似地,荷兰小型制造企业的雇佣份额从1978年的68.3%上升到了1986年的71.8%。在英国这个比率从1979年的30.1%上升到了1986年39.9%。在德国这个比率从1970年的54.8%上升到了1987年的57.9%。在葡萄牙这个比率从1982年的68.3%上升到1986年的71.8%。在意大利北部该比率从1981年的44.3%上升到1987年的55.2%。在意大利南部该比率从1981年的61.4%上升到1987年的68.4%(Acs and Audretsch, 1993)。图2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六个成员国近年来创业比率的变化情况(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什么要发展创业型经济.

德鲁克曾经感言,“出现在美国境内的创业型经济形态,是近代经济与社会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有希望的事件”。更有学者认为,美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创业革命”,这场革命与工业革命相比毫不逊色(Donald,2001)。而创业大师拉里•法雷尔(L.Farrell,2001)[则直接指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打赢二十一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同时我们注意到,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创业问题。如英国政府最近提出要把英国建成全世界最适宜创业的国家;香港议员霍震霆不久前建言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创业经济,理由是“创业经济最具活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台湾经济奇迹”的基石李国鼎先生视培育人们的进去心,即创业精神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台湾的发迹正是得益于中小企业;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能够脱颖而出,归根结底也是源于此。诚然,创业型经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现与成功并不能说明创业型经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同样重要。我们提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这一论断更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创业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显著

Birch发现超过80%的新工作岗位是由小型而非大型美国公司产生的。事实上,新创的、年轻的企业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他国家的研究也证实了小公司对创造就业的贡献。有证据表明;新创公司和少数迅速成长的年轻公司在总工作和净增新工作的贡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997-1998年间,澳大利亚新工作总额的45%是由新创公司创造的(1999年澳大利亚的官方统计数字);1994-1998年间,在荷兰,新创立企业和高速增长公司创造了新工作的80%(Bajie and  Waasdorp,2001)。

新公司不仅仅是取代了现存企业由于倒闭和业绩下滑而丢失的生意和工作,而且对创新活动也有关键作用。Baldwin(1999)发现新加入企业展示了高水平的创新行为并且证明新建公司通过不断向顾客提供新产品和高水平的服务来促进创新。他指出与企业在某个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有关而积累的经验,是一个动态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关键。Audretsch and Thurik (2001a)表明:创业家,而不是公司本身,应当是创新理论的出发点。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新加入企业对一个国家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Baldwin(1995)揭示了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中20%-25%来自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活动,也就是说,企业进入和退出提供了营业额的成交量,这样可以推动以公司分布的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那些有大量小公司主导的部门。

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身特点与创业型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

首先,比较来看,整个东北地区属于我国的创业活动较不活跃地区。按照CPEA指数高低衡量创业活动活跃程度,2003年全球创业观察(GEM)将我国划分为高活跃地区(CPEA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3)、一般活跃地区(CPEA指数高于5)、不活跃地区(CPEA指数高于2.5)和沉寂区(CPEA指数低于2.5)。其中,辽宁属于一般活跃地区,吉林属于不活跃地区,黑龙江属于创业活动沉寂地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其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特点是:国有企业比重高、大中型企业多、重工业比重大。这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的结合体。200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量,分别占本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2%、86.2%和8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21.3、23.3个百分点。而这些国有企业的效益却很低。2002年黑龙江省5926户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9.9%,资不抵债面达36.7%,国有净资产总值421亿元,不良资产及潜亏挂账达856亿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特点与东部地区的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民营经济比重高、中小企业多、轻工业比重大的准创业型经济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后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3.发展本土创业经济具有引进外资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老工业基地许多官员的头脑中,发展经济除了组建企业航母往往就是吸引外资或引进大型跨国公司。但外来资本会不断地追求低成本和新的热点地区,当它们因此而决定撤离时,问题就产生了。基于企业创生而从内向外地发展本土经济的创业型经济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一国或地区的发展,必须重视发展本土创业经济,依靠本地人在本地的创业投资。与引进外资相比,本土创业投资尽管有发展慢、成功率低、平均科技水平低等缺点,但是,其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本土创业投资面广量大,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在诸多领域广泛进行投资创业,形成区域工业化坚实的基础;第二,本土创业投资有较好的示范性,一个本土投资项目的成功,可以影响一批创业者学习效仿;第三,本土创业是一种“有根”的创业,由于血缘、亲缘、地缘的关系,本土创业型投资可以成为本地经济持续发展可靠的动力。

外资进入带来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也有很大的示范效应,许多地区视之为“捷径”。但必须要看到,由于以追求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的作用,许多地区对引进外资(包括外国资本和外地区资本)过分依赖,以行政手段层层下达引资任务,过分降低进入成本。从长远看,潜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地区以极其优惠的政策争取外资进入,出让土地的农民难以得到必要的补偿,前期基础建设的成本不能回收。有些地方由于层层下达引资和项目指标,工业(开发)区呈分散分布状态,由于重复建设各工业区建立时都要付出大量的沉淀成本,不仅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相应的配套设施也难以达到规模建设和应用,难以发挥区域产业集聚效应。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发展创业型经济

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其他“法宝”相比,发展创业型经济并不难。因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在资源而在“idea”,“idea”不但不是稀缺的,相反是可再生的。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今天,地区和城市一如个人,只要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想法,早晚能够脱贫致富。

发展创业型经济的主角是个人,关键在环境。政府的作用就是培育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根据创业活动的一般过程与影响因素,政府应当从下述五个维度着手提高当地创业水平:创业需求方面,政府干预可直接影响创业机会的类型、数量和可进入程度;创业供给方面,政府干预可直接影响未来创业家的数量;创业资源的获得方面,政府干预旨在通过增加财政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可用性来解决贫富差距和知识差距;创业文化塑造方面,政府干预是通过在教育系统和媒体加大创业的宣传力度,来促进对创业的积极态度的正确形成;创业风险与回报的配比方面,政府干预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决策过程及职业选择。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各级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制定和调整创业政策、建立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尤其是融资体系,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活动。

1.制定和调整创业政策

创业政策系指了刺激创业而采取的有关政策(Lundstrom and Stevenson2001),它不完全等同于中小企业政策。创业政策重在改善企业活动的文化和环境。它是针对增加企业家数量提高企业家素质而言的,能够缓和入市条件,为支持创业期和发展初期的新公司创造条件。与传统的SME政策相比,它的目标更为宽泛,超越了只是为单个个体公司发展资源和增加其未来知识型企业家的储备数量。国际上,加拿大政府第一个为创业政策立法。早在1988年,该国负责中小企业的国务大臣就主持建立了一支特别行动小组为创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建议,1989年其创业政策于以五年计划的形式正式提出。目前创业政策最为完善发达的国家是荷兰、芬兰和英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也应该借鉴这些国家经验,全力推行鼓励创业发展与投入的政策。

2.建立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

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由政府、学术机构、中介组织及个人共同参与建设,旨在直接促进创业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服务网络。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当前建立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扩展融资渠道。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创业融资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创业者与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一直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它们缺乏扩大规模、现代化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因而难以扩大规模,提高生产力,从而也无法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东北老工业基地创业融资体系的建立同样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工具。


3.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

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意识到,创业教育必须与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层次的学校课程教育相结合。澳大利亚、爱尔兰、英国等中央政府都采取了全国范围内的小型企业培育策略,并把这一策略视为创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各国不同的培育政策的主要目的分别是减少失败机率,提供就业机会,巩固小型企业,推广企业发展(如在澳大利亚);培养企业家,加快工业升级;使经济多元化,提供就业机会,培养快速发展的公司,积累财富(如在美国);刺激潜在的创业(如在爱尔兰)。到2000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已投资30,000,000多澳元(与外界提供支持的30,000,000持平)资助全国范围的以大学为基地的75个培训机构和各个团体内的商业技术中心。英国和爱尔兰同时还鼓励网上培训机构。目前一些特殊的培训机构也正在出现或者是为了监督某些高增长的部门,抑或是为了支持某些特定的群体,如爱尔兰在都柏林的数字媒体产品生产的培育机构(Digital Media Production incubator)和瑞典的面向年轻企业家的培训。这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榜样。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03JZD0017)子课题“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创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Acs, Z.J., F.R. Fitzroy and I. Smith, 2002, High-technology employment and R&D in cities: heterogeneity vs specialization,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6 (3), 373-386.

Audretsch, D.B. and M. Keilbach, 2003, Entrepreneurship capi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DP3678, London: CEPR.

Audretsch, D.B. and A. R. Thurik, 2000,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the managed to the entrepreneurial economy,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0, 17-34.

Audretsch, D.B. and A.R. Thurik, 2001, What i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y: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managed and entrepreneurial econom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 795-821.

Audretsch, D.B., A.R. Thurik, I. Verheul and A.R.M. Wennekers (eds.), 2002, Entrepreneurship: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in a European - US Comparison, Boston/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创业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