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个共同的投资理念,那就是低买高卖,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相反,更多人是在高潮的时候处于非理智状态,一路追涨;在低潮的时候却很恐慌,拼命杀跌。现在的风险投资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恐慌性地逃窜而忽略了一个大好的投资时机。"
坚定的高科技投资者
---- 尽管曾经投资过类似永和大王这样的传统企业,但霸菱现在和将来的投资重点却还是高科技领域。面对现在高科技股的低潮,霸菱的投资策略一如既往。就像该公司的合伙人徐新所言:我们不但没有减少在中国内地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决心,相反更加努力地在中国的信息技术企业中加大了考察力度,并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投资1~2家合适的企业。因为这种由资本市场的危机而造成的市场低迷,对于霸菱来讲并不是第一次。
----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随着资本市场的节节下挫,恐慌在亚洲快速蔓延。在货币贬值、银行回收贷款和企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下,没有投资者敢于预计市况的回暖,只是一味地逃脱资本的黑洞,即使是稍微乐观一点的人,也希望在事态明朗之后再采取实际行动。霸菱投资却看到了一个真正投资良机的来临,并抓紧了自己投资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 在银行银根紧缩政策下,造成现金流困难的中联系统有限公司成为了霸菱投资的投资对象。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行业占有率但苦于资金匮乏的中联系统有限公司,依靠霸菱投资的350万美元,在舍弃PC市场专注集成领域的情况下,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再度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霸菱投资也获得了常规状况下难以获得的利润--以3500万美元出售了中联的股份。
---- 基于以上经验,霸菱相信一个新的投资时机已经来临,并将自己的投资重点锁定在了数据网络服务、无线数据服务和企业服务等领域,因为有潜质企业资金的匮乏是投资他们的最好时机。
有计划的投资策略
---- 对于霸菱在1998年的成功,徐新认为:"除了对投资时机的把握之外,有计划的投资策略是规避低潮的关键。"
---- 现在,资本市场的危机不管对投资者还是整个市场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个风险投资商,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划,在火热的时候无计划地投资,如今就不具备追加投资的可能,也就没有抓住这个投资时机的机会,对于被投资企业来说自然也就没有了抗风险的能力,最终的结果将是惨重的损失。霸菱在这方面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在过去火热的环境中控制了投资的数量,3亿美元的基金到现在还有7000多万的现金;另一方面开始募集新的基金,一个预计总额为5亿美元的基金到现在已经完成了一半左右。对于资金已经告馨又募集困难的诸多风险投资商来讲,霸菱有计划的投资策略赢得了主动。
---- 除了控制投资的总量之外,霸菱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采取了分散投资的策略。对于启动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霸菱将整个基金均匀的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将其中的三分之一投资于各个阶段的企业。避免了各阶段企业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徐新也否定了投资种子期企业的可能,因为中国内地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没有核心开发能力,也就不可能由于技术变革性创新而产生高额利润,相对于种子期投资的巨大风险,投资商往往会得不偿失。
---- 另外,霸菱对被投资企业的选择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计划,并没有在过去火热的投资浪潮中有任何改变。被投资企业的所属行业市场规模、价值存在的大小、先行者的优势以及管理团队一直是霸菱选择被投资企业的基本标准。所以,在现在市场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霸菱仍然对自己已投资的企业充满了信心,他们在网易的股份并没有因为网易的上市而卖掉一分钱。
看好低潮后的内地企业
---- 现在,霸菱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抓住低潮下的投资时机。
---- 尽管霸菱在大中国区的投资企业已经达到了40多家,但在内地投资的企业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徐新认为:"在内地,能够成为优秀的CEO的人才匮乏是其主要原因。"
---- 在徐新的眼中,一个合格的CEO人选应当是具备良好的战略眼光、准确的判断和前瞻性的决策,同时拥有丰富的经验并能够在员工中树立自己的权威,以及要有广博的胸襟。徐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决定投资网易之前和丁磊的一次会面,当徐新问丁磊在融资之后将如何经营时,丁磊回答的第一点就是要专门从事技术开发,而将公司的管理交给职业经理人来做,因为他是技术出身。这种胸襟在促使霸菱最终决定对网易进行投资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 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国内地发展高科技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真正能够全面地具备以上素质的人很少。如海外归来的MBA们可能有很好的战略眼光却缺乏在内地从事经营的经验;而各大跨国集团的中国内地管理者,虽然管理经验丰富,却没有创业的魄力;内地摸爬滚打出来的创业者,在战略眼光上又有所限制。这些问题在投资处于高潮的时候并没有被显现出来,也就无从谈起磨练的可能,但现在处于低潮了,他们就必须面对现实,加以完善。就像徐新所言:"从网络热潮上跳到了水中,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游泳。"那些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的管理者,在未来都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投资他们就等于投资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