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软件在制造业中应用现状的分析

  2009-02-04 10:17:57      来源: pcdog.com

中国在大步前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许多国际品牌、许多世界级产品已经印上了“Made in China”的字样。 

尽管中国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普遍的共识是中国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使中国的制造业提升一个档次,制造业的信息化是必然的出路,也是必须的出路。

2002年是信息化年,信息化的浪潮如火如荼。制造业的信息化尤其引人注目。在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管理软件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管理软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管理软件与制造业

管理软件与制造业、制造业的信息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究竟管理软件包含哪些功能模块,在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管理软件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赛迪顾问所界定的管理软件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软件、ERP软件、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商务管理软件及其它通用性管理软件,不包括行业应用管理软件。 

从模块上来说,管理软件包括财务管理、车间管理、进销存管理、JIT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分销资源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模块。此外,还有一些厂商推出了知识管理(K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列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其中相应的功能模块也属于管理软件的范畴。 

管理软件在制造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从生产特点上讲,制造业可以分为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两种。制造业的价值通过制造的产品体现。

制造业的信息化是针对制造业整个业务流程的。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其中主要内容是要实现原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整个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或数字化。  

管理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财务、成本和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管理软件中的进销存模块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采购、库存等业务。供应链管理模块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外部资源。总之,在制造业信息化的浪潮中,管理软件中的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块或解决方案都大有用武之地。 

制造业管理软件市场特点 

在制造业,中端管理软件升温。在此领域,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将面对更残酷的市场竞争。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1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总额为26.2亿元。制造业是管理软件第一大市场,其销售额约为6.73亿元,占管理软件市场总额的25.7%。 

进入2002年,制造业管理软件市场更为活跃。据赛迪顾问2002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制造业应用管理软件的销售额为5.02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了50%以上,占管理软件市场总额的35.1%。 

赛迪顾问认为,制造业管理软件的总额大幅度提升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1.厂商方面  

国内由财务软件向ERP转型的厂商,如用友、金蝶、通软、新中大、金算盘等,经过自身不断的积累,大都能够提供完整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其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制造业企业用户的需求。国内由MRP II转型而来的厂商,如和佳等,也在大力拓展其市场份额。  

更多的跨国软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如软件业巨头PeopleSoft于今年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加大市场拓展力度。SAP推出了“灯塔计划”,定位于中小型应用市场。

2.用户方面

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很多企业已经在一些信息化的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大投入和积累,对软件方面的投入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各方面的竞争力。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赛迪顾问认为,制造业管理软件市场已经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制造业企业对厂商(尤其是国内厂商)的管理软件已经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可。而且中国的宏观市场环境良好,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速度加快,会寻求新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制造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2002年上半年,制造业管理软件市场除了销售额明显增加之外,还呈现出如下特点:  

1.制造业青睐中端管理软件产品  

据赛迪顾问统计,在制造业中,中端的管理软件(项目金额10-100万元)其销售额已占销售总额的40.2%。而在整个管理软件市场中,中端的管理软件仅占销售总额的32%。 

低端市场主要以产品化的财务软件为主。制造业管理软件平均价格上升表明企业开始采用财务管理以外更多的模块,国内厂商针对制造行业的管理软件产品得到初步认可。与此同时,国外厂商,如SAP等也越来越重视中端市场。 

2.行业应用市场不断细分  

许多厂商把制造业分为连续和离散两种生产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还有一些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够同时兼顾连续和离散两种生产特点。另外一些厂商把制造行业进行了细分,提出了如烟草行业、医药行业、机械行业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这表明,厂商几乎都注意到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准确把握是制造业管理软件取得突破的关键。龙头厂商,如用友、金蝶希望全线取得突破,而一些规模稍小的管理软件厂商的策略是先做好一个细分行业,在该行业中站稳脚跟,做出品牌,然后向业务类型相近的行业拓展。  

3.国内厂商意图在制造业的高端市场有所突破 

SAP、Oracle在国内的高端市场上有很大的优势,国内厂商正在迎头赶上。金蝶分别于8月6日在深圳和8月8日在北京宣布签约香港中旅和一汽贸易总公司,正式向高端市场的领导者SAP、Oracle发起挑战。用友的NC事业部今年上半年也取得了很不错的业绩。

4.新的概念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和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在国外已经是很成熟的产品,但刚刚进入中国市场。随着竞争的加剧,如PLM对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管理,SCM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都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竞争力,因此SCM和PLM等产品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中所占份额将逐步提升。  

管理软件制造业应用现状之厂商分析  

国内厂商的管理软件价格大大低于外商,在一些行业也有不错的应用。但存在的问题是:项目竞标过程中存在相互恶性降价、管理和销售模式都有待转变、产品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管理软件厂商需要进一步提升它们在制造业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在制造业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管理软件厂商包括SAP、Oracle、用友、金蝶、浪潮通软、新中大、和佳、英克、金算盘等。 

可以看出,国内厂商在低端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与国内厂商大多从财务软件转型而来有关。在低端市场上,国内厂商无论在产品还是渠道上都有相当的积累。SAP等国外厂商在高端市场有优势,但随着近两年国内厂商向管理软件厂商转型,并进入中高端市场,相应地,中端管理软件市场升温,国内管理软件厂商和国外厂商在中高端市场的碰撞将会加剧。

在2002年7月份的管理软件厂商竞争力调查中,赛迪顾问把管理软件产品分为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管理等13个模块,发现绝大部分国内厂商的产品功能覆盖率普遍达到90%以上。这表明,国内厂商已经在逐渐完善其产品线,产品由财务管理产品向全方位管理产品转型,国内厂商已经向中高端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在制造业中,中端管理软件市场迅速升温,由此给厂商带来的问题是:制造业企业用户要求的不仅仅是财务管理功能,企业希望能够用软件管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的销售,甚至包括对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各细分行业的企业业务特点不同,软件内容也会相应不同,以通用的财务软件产品的开发、销售模式来开发、销售管理软件产品已不能适应制造业企业的要求。厂商在项目中会碰到的具体问题是:

1.在项目竞标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竞争对手相互间的恶性降价,最后企业用户通常会选择价格最低的一家作为自己的管理软件提供商。但这样做带来的恶果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是:这家厂商并不一定能够提供给企业合适的管理软件。给厂商带来的恶果是:项目利润空间极度萎缩,项目可能得不偿失。  

2.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厂商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希望管理软件产品化,希望尽可能少进行二次开发。但企业用户认为自己的需求和业务特点厂商很少考虑,软件不适用于本企业。结果管理软件实施困难,二次开发无休无止。

3.项目的后期,厂商希望尽快收回尾款,而用户认为承诺的服务尚未完全兑现。双方都未能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赛迪顾问认为,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管理软件厂商需要做如下工作:

1.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保持相对合理的薪水结构和人员结构  

在调查中,赛迪顾问发现,尽管制造业管理软件市场前景看好,一些厂商的销售额也有一定增长,但由于自身的一些问题,如实施队伍人员素质偏低等,导致项目周期长,实施成本偏高,厂商的资金状况一般。  

2.更彻底的转型,提升自己在行业应用方面的积累  

从财务软件转型而来的管理软件厂商,在财务软件产品的开发、销售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产品化的财务软件给厂商带来了较高的利润。但管理软件不同于财务软件,财务软件致力于财务的电算化,而管理软件的精髓在“管理”,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软件厂商应提升自己在行业应用方面的积累,能够在项目过程中真正帮助企业提升其管理水平。这也是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水平的大好机会。  

3.提升产品的基础架构  

技术是管理软件厂商立足之本,良好的基础架构将提高管理软件产品的竞争力。  

4.提升服务水平  

在调查中赛迪顾问把管理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分为14项,可以看出,管理软件厂商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仅仅处于及格线以上。未来的IT业是服务的IT业,服务的竞争力在整体竞争力中的份量日趋重要。  

5.避免恶性竞争  

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每一家厂商来说都是有利的。厂商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共同把市场做大,还需要共同制定一个公允的市场竞争法则。  
赛迪顾问把目前在制造业有一定影响力的管理软件厂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内的龙头厂商,这类厂商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比较发达的渠道和比较充裕的可用资金。第二类厂商在某一领域或行业有相当不错的业绩,资金状况一般。第三类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软件巨头。 

在赛迪顾问的调查中,发现制造业管理软件的用户对管理软件的选用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1.希望管理软件能够是一条“捷径”,能够解决企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非一朝一夕之功。管理软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运转效率,但真正的管理革新来自于企业内部。

2.希望软件“迎合”现有业务流程  

伴随着管理软件实施过程的是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这一过程最好由资深的第三方咨询公司来协助进行。现有的企业管理的精髓可以保留,不符合现代管理思想的部分一定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使管理软件发挥最大的功效。管理软件并不仅仅是现有业务的电算化、信息化。 

3.价格因素:服务的价值  

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类软件,管理软件厂商能够提供给用户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优质的服务。管理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好的服务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所以企业在选择管理软件的时候,不能奉行“价格至上”的原则。要综合考虑产品、服务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三方的作用 

在上文已经提到了,在企业选用管理软件时,最好由独立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负责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直至选用合适的管理软件。这样可以避免管理软件厂商对管理软件产品过分的推销成份,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完善管理流程。这就是管理咨询的作用。  

此外,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健康的市场竞争法则不可或缺,这需要厂商、用户、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管理软件分析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创业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