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资本运营风潮正日益兴起,资本运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兼并收购、公司重组已经成为公司扩张的主要方式。纵观世界上著名大企业的发展历史,几乎没有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或在某种程度上的运用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如美国的杜邦公司、迪斯尼公司、西屋公司等都是如此。进入90年代后,大型上市公司成为兼并的主角,金额动辄在百亿美元以上的兼并案例比比皆是;到了2000年,兼并金额超过千亿美元已时有所闻。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为世界媒体巨人,交易总额高达184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企业并购的总规模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生产经营到资本运营,国外大公司已将资本运营作为企业经营的重心。伴随着世界范围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和重组,有不少企业取得了超速发展和骄人的业绩,资本运营成为国外公司提高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虽然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日益重视资本运营,而且将其付诸实践,但“资本运营”对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不拟深入研究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理论与方法,而将从最基础的层面——概念层面上对资本运营的含义及其与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等相关事物的关系进行阐述,以求认清资本运营这一新事物的本质,从而有助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和及其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资本运营的含义
资本运营是指公司把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营运,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经营活动。简单的说,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
过去在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企业只注重生产管理和生产经营,对资产的管理只限于实物形态和使用价值的营理,忽视企业的资本配置和资本运作,即忽视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和长期对外投资结构的调整。而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整会有效地促进企业搞好生产经营,使企业资本增值达到最大化。因为调整好企业资本结构,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减少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调整好企业的长期对外投资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本的直接运作获利,另一方面可以低成本扩张企业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资本运营是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提出并加以使用的,是针对生产经营所忽视的部分的,具体方式就是财务性重组和经营性重组。它和生产经营呈互补关系,共同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二、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及发展历程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即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
具体地,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融资财务管理时期、资产财务管理时期、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①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②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③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2)资本运营是新的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的新发展趋势
从上面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发展来看,财务管理环境可以影响财务管理理论,当财务管理理论难心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时,必须对财务营理理论进行完善与创新。根据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理论,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新的财务管理内容不断产生,必然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财务管理逐步呈现出开放性的趋势。当前国际大公司投资方式已由以前的投资建设和创办新企业向参股、联合、收购、兼并、重组等低成本扩张的方式转变,以大大加快其占领国外市场的速度。这就必然产生与这些财务管理内容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内容,也就是说,资本运营其实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更高层次,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三、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
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围,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1)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区别,主要是:
①经营对象不同。资本运营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侧重于企业经营过程的价值方面,追求资本增值。而生产经营的对象则是产品及其生产销售过程,侧重于企业经营过程的使用价值方面,追求产品数量、品种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
②经营领域不同。资本运营涉及的领域主要是资本的筹措、投资、资本周转、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主要是在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非证券的资本借贷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上运作。而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主要是在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运作;
③经营方式不同。资本运营要运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和租赁等方式合理筹集资本,要运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产权投资等方式有效地运用资本,合理地配置资本,盘活存量资本,加速资本周转,提高资本效益。而主产经营主要通过调查社会需求,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技术开发,研制新产品,革新工艺、设备,创名牌产品,开辟渠道,建立销售网络等方式,增加产品品种、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产品销售利润。
(2)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联系,主要是:
①目的一致。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和销售商品,目的在于赚取利润,实现资本增值,因此生产经营实际上是以生产、经营商品为手段,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②相互依存。企业是一个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以资本作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资本,生产经营就无法进行;如果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资本增值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资本经营要以生产经营的基础,为发展生产经营服务。
③相互渗透。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本循环周转的过程,如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供产销各环节脱节,资本循环周转就会中断,如果企业的设备闲置,材料和在产品存量过多,商品销售不畅,资本就会发生积压,必然使资本效率和效益下降。
可见,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密切相联。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既要精通生产经营,又要掌握资本运营,并把二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两者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如果以为抓了资本运营就可以不抓生产经营,或忽视生产经营,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
总地说,资本运营是顺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产物,是财务管理的新的发展,同时,它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补充,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为企业价值的提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