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火锅店悄悄诞生 六年后一个迅速崛起的中餐帝国扩军海外
六年前,从内蒙古大草原奋蹄跑出的一只小羊,如今已然成为中餐行业的领头羊。年营业额达40多亿元,连续三年在中国餐饮百强中稳居榜眼。不凡的业绩不由得吸引了同行更多关注的目光。
在小肥羊问世之前,张钢的经历乏善可陈。充其量也只是中国成千上万的个体户中的普通一员。有点钱,没多少文化,日子照样过得很滋润。那时候,很多人就冲着他那张脸来买手机,从不担心买到水货。如果这样下去,张钢应该是个不错的“信得过的个体户”。1998年8月8日,一个吉祥的日子,小肥羊诞生了,张钢开始改写命运。
六年过去,张钢安然坐在锡林郭勒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气定神闲。这时他有当年成吉思汗一统江湖的豪气和壮阔:整个大草原都是我张钢的了。他有着自己信守的江湖规则,身边的人必须忠心耿耿,出生入死,贫贱富贵,共同经历。人治和制度的完美结合,使他坚信小肥羊帝国固若金汤。
在遍布全国的小肥羊连锁店,经常有一个胖乎乎的食客手持号码,排队候餐。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就是创始人———张钢
创业
吃涮羊肉发现商机
传统的涮羊肉都要蘸小料,他们却全部调好放在一锅汤里。我当时就觉得这个颠覆传统的做法很有创意,极有商业价值。
———小肥羊从辽阔的大草原走出来,定位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一个企业的胸怀也就是一个企业家的胸怀,这是你的胸怀吗?
张:我出生在包头,包头周围并没有大草原,但这并不影响我形成内蒙人特有的大草原性格,厚道、豪爽、开阔。我的父母都是包头钢铁厂的工人,我上了三年技校后也成了其中一员。可是我接受不了每天如一的工作,感觉青春正在被剥夺。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做生意,从呼和浩特拿来最新款的服装在包头卖,十天就赚了300块钱。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因为当时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十几块。后来干脆辞职走人。
我天生喜欢做生意,而且喜欢做大生意。如果说在做服装和通讯时还是在做生意,那么做小肥羊就是真正做企业了。生意人和企业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感觉自己的一点胸怀,一部分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在做事业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企业做大了,胸怀自然就会随之变大,否则企业就很危险。
———你在做通讯行业的时候,是否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
张:我在做服装时,总资产已经到了30万,那是在80年代末,日子过得很滋润了。但这远远满足不了我。在砖头般厚的大哥大很牛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行业会赚钱。那时政策规定,做手机还可以开办声讯台,于是我又合伙开了三四家声讯台,赚了不少钱。但是直觉告诉我,这个行业前景并不看好。果然,90年代后期,手机的普及到了惊人的地步,要在这个行业做大很难了。所以1997年我就开始寻找新的商业领域。
1998年初,我手下的一个经理出差偶然发现西南一个城市的一个火锅店很有特色。传统的涮羊肉都要蘸小料,他们却全部调好放在一锅汤里。我当时就觉得这个颠覆传统的做法很有创意,极有商业价值,于是就买断配方,请人加以改进。1998年8月8日,小肥羊在一家不到30平方米的店诞生了。
用人
给他股票不怕不卖力
很多人担心人心思变,但我不怕。我把自己的股份主动分摊给大家,把利益给了大家,大家也就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了。
———从一个生意人到企业家的转变,更多的是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过去你没有管理过一个真正的企业,可面对这群庞大的小肥羊,你是怎样驾驭和掌控的呢?
张:我把小肥羊的管理分为两个层次。在董事会,实行人治化管理。我用人很简单,只要看中了你,觉得人品没问题,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忠心,那就让你做总经理。我最突出的特点是有相当好的洞察力,看一个人的细节和动作,就能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很少看错人。我原来的一个司机,现在就是一家三星级宾馆的总经理。但在高层以下,仍然实行制度化管理。下面的事情我从来不管,那是总经理的事情,我管好董事会就行了。
很多人担心人心思变,但我不怕。小肥羊是我一手做起来的,我个人股份占了60%,但现在我主动把股份分摊给大家,减到了33%。把利益给了大家,大家也就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了。
———在你眼里,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大?
张:诚信。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诚信,尤其是餐饮。你分析一下现在成名的餐饮企业,绝对和老板的人品有关系。有时候你做一家店可能还没有问题,但多了为什么就不行了呢?因为他开始欺骗顾客了。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为顾客着想。举个例子,我们的广州店开始时也收茶位费,每人两元钱。我去看了以后就取消了,部门经理想不通,说这样一年就要损失几十万,人家都在收呢。我说小肥羊没这个习惯,顾客是来吃羊肉的,不是喝茶的。
心得
看书只看失败案例
我看书只看别人是怎样失败的,成功案例从来不看。即使失败了,我也能承受,而且我相信自己还能站起来,因为我有一支非常好的团队,这个团队永远不会倒。
———毕竟小肥羊这几年太顺利了,盛极必衰,你警惕过吗?
张:2001年我想过这个问题,连锁店一下开得很多,我就担心这样下去品牌会失控。正好这时,我认识了孙先红,他分析了具体情况,于是战略调整,小肥羊把全国两个大区分成了五个区,每个区设一个总经理。那时加盟店出了不少问题,就减少加盟店,增加直营店。经过两年调整,小肥羊的步伐走得更稳健了。
现在全国出现很多冒牌的小肥羊,抛开侵犯商标权不说,单看那些冒牌货的名字,什么小羔羊、鲜肥羊,三个字有两个是学我的,没骨气。这些人绝对做不起来,因为他的品格和胸怀就这样。
———听说你经常微服私访?自己体验过排队等吃小肥羊的滋味吗?
张:有过呀。去年在福州,打的去小肥羊,到了一看,排着长长的队。我领了号也跟着排,那时候心
里特别得意。可一吃饭就感觉这个店有问题,上菜慢不说,等候的顾客也没个座位休息,我还跑去厨房看了看,刚好被一个老员工认出来,后来总经理赶紧过来,我很不客气地提出批评。还有一次,我去暗访,吃完后服务员送了一个果盘,还一边偷笑,原来我被认出来了。我觉得这种经历挺有意思的,是一种非常享受的工作乐趣。
———你对自己充满自信,你认为自己的过人之处在哪里?想到过失败吗?
张:我不是商业天才,但我天生是商人。迄今为止,所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规则都是自己摸索的。我看书只看别人是怎样失败的,成功案例从来不看。《大败局》这本书我反复研究过,我在思考他们是怎么失败的,有一天自己会不会也这样。当然,即使失败了,我也能承受,而且我相信自己还能站起来,因为我有一支非常好的团队,这个团队永远不会倒。
梦想
把小肥羊做成百胜
以后小肥羊下面将衍生出四五个子品牌。我们会构建一个强大的小肥羊品牌群,就像百胜集团那样。
———出身工人家庭,如今成了亿万富翁,你是否觉得离原来的生活很远了?金钱会让你变质吗?很多人在拥有了足够的金钱之后,会把财富视为数字游戏,你会这样吗?
张:我要变质早就变了。金钱无法改变我,时间也无法改变我。现在我还是喜欢回家吃饭,和家里人吃饭特别香。我的父母仍然很勤俭,用过的水拿去冲马桶,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永远不会变的。我在外面吃饭剩下要打包,我看不惯那些有点钱就猖狂的人。那些人做生意赚了钱也算不上企业家,充其量是个投机商。
我是个容易知足的人,在金钱上知足,事业上永不知足。人的一生要以事业为主,赚钱和做事业是两回事。
———没有接触过你的人可能都以为你很难相处,事实上你很随和很有亲和力。你还有哪些方面的个性是我们看不到,而又是自己比较满意的?
张:很多人以为我只会做大事情,但小事情我也能做好,炒菜做饭也不错。很多人以为我是大老粗,事实上我很细心。我喜欢实在人,喜欢具有大聪明的人,讨厌别人在我面前耍小聪明,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不会看账也从来不查账,但没人敢骗我。很多人以为我很在乎输赢,其实我更享受做事业的过程。结果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只控制过程。
———像你这个年龄的人,也许不会做梦吧?
张:我有梦想!我的梦想是,把小肥羊开遍全世界。让别人一提到中国饮食就想到小肥羊。以后,我们的很多产品都可以进超市,把羊肉切片打包,带上我们特制的汤料,就可以在家里享用了。我们永远不会多元化发展,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行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以后小肥羊下面将衍生出四五个子品牌。我们会构建一个强大的小肥羊品牌群,就像百胜那样。
智囊
很多企业,往往是因为一个人诞生,而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势必会依靠一批如诸葛孔明般的谋士。在小肥羊,张钢的身边就聚拢这样一些高人。
孙先红
小肥羊公司董事
孙先红在业内做市场企划是出了名的。他是蒙牛的初创人之一,曾成功策划了神五上天蒙牛打出航天牌的经典案例。加盟小肥羊之后,出手仍然不凡。
2003年非典,餐饮业如临大敌。在小肥羊董事会上,孙先红提出到央视做广告。并断定当时在央视投放广告效果一定意想不到。当时谁都不敢赞同这个方案———除了张钢。于是,小肥羊成了国内第一家在中央台做广告的餐馆。几十万,连续在中央台四套播放,效果真的来了,7月,很多餐馆关门,可小肥羊的营业额基本恢复往年正常水平,而且很好地向全国宣传了自己的品牌。
卢文兵
小肥羊常务副总裁、高级经济师
说到卢文兵,他和孙先红一样,同样是蒙牛的功臣,负责投资、融资工作,是蒙牛香港上市的策划者、推动者。2002年任蒙牛公司副总,2004年经小肥羊公司与蒙牛公司协商,调任小肥羊任常务副总裁。
从进入小肥羊第一天,卢文兵就致力于股份改革。他做得最得意的事是针对分店经理的私募。现在,小肥羊的中高层都拥有股份,他们从自己腰包里掏出十万二十万元,放在小肥羊里。这样,小肥羊发展的每一步都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公司变得像家一样,纯粹打工思想不复存在,凝聚力大增。
兰建华
小肥羊监事会监事长、高级政工师
与前两者的果敢凌厉相比,兰建华更像是为小肥羊茁壮成长添草喂料的牧羊人。
小肥羊创业之初,兰建华辞去了正处级职务,来到租来的两间办公室,和员工挤在一起为小肥羊定章建志,一路相伴着走过艰难时期。2003年11月,小肥羊大厦眼看着就要竣工了,可周边居民突然闹事,采用各种办法阻止甚至有人泼水。关键时刻,兰建华每天待在现场,恳请工人尽快赶工。那时工人穿着雨衣工作,但兰建华不能穿雨衣、戴帽子,只能忍受着包头冬天的冰水浇头。工程顺利完工了,可兰建华却病了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