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化软件为重机行业的发展锦上添花——北京中重重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杏茹

  2009-01-19 10:32:44      来源: 《竞技中关村》 

杨杏茹,女,1952年出生于甘肃,祖籍河南。1963年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北京,“文革”期间到云南插队,后又转到河南继续插队。恢复高考后上大学,毕业后在河南洛阳企业工作,出国前任中国重机行业协会矿山机械协会秘书长。1991年,国家经贸委经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赴加拿大攻读MBA硕士,在河南省连续三年没有人通过选拔考试的情况下,杨杏茹作为唯一通过考试的考生顺利入选,来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劳伦田大学商学院顺利完成学业。1993年5月获得硕士学位后,杨杏茹被选拔到加拿大外贸部对外贸易促进办公室,负责东南亚工业品进出口调研。1995年以后,杨杏茹多次回祖国,对重机行业的产业政策变化和深化改革非常关注,在自己所熟知的行业飞速发展的感召下,从2001年开始,杨杏茹开始承担“中国重机行业信息中心”和“重机行业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的工作。2004年,创办了北京中重重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12万元创业基金资助。

 

    杨杏茹忙,杨杏茹非常忙。


  在开始预约大约两周以后,杨杏茹终于在周末的下午完成工作以后,踏踏实实坐下来接受采访。


  杨杏茹十分低调,但是一旦答应的事情,做起来十分正式也非常认真。杨杏茹说,其实她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交流、聊天。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休息方式。


    她精力充沛,语速也非常快,还真有一点像李准笔下的李双双。


    对于自己所钟情的事业,她充满激情,侃侃而谈。命运这个东西有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巧合。杨杏茹的一生似乎都和中国重机行业的发展绑在了一起,无心插柳,柳荫遍地。出国前就担任了中国重机协会矿山机械分会的秘书长,回国以后,又为重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效力。选择创业项目,竟然也是为了解决重大装备的专用软件配套的燃眉之急。


    在她的介绍里,有的时候你分不清楚哪些是无偿的义务服务,哪些是创业经营的内容。一切都胶着在一起,为了重机行业的发展,应该做的全都做了。说起行业的变化、企业的进步,杨杏茹如数家珍。


    渐渐地,你明白了杨杏茹的优势就在于这分不清里面。如此深厚的行业背景,如此大的产业规模,如此特殊的甲方和乙方,如此切合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就好像一首歌,你作为一个乐句,必须融合在整个旋律里,才会有意义。否则,什么也不是。


    作为特定年龄阶段的海归创业者,杨杏茹从来不避讳把“祖国的培养”挂在嘴上。从骨子里,她就是这样认为的。在加拿大舒适和安逸的生活,不能阻挡她为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用她的话说,大环境太好了,政府部门已经完全改头换面了,是政府推动你往国家的产业政策上走。就是这一点,让杨杏茹卖掉了加拿大的房子和汽车,回国工作和创业。


    现在的杨杏茹,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沉浸在自己所熟悉和愿意为之献身的事业里,每天忙里忙外,乐此不疲。


    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像杨杏茹这样年龄的人,如果不能在两句话以内说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必然是跟着上一代经历了不平凡的事情。比如说,哪里人?北京人。老家在哪里?山东。这是没有特殊经历的。杨杏茹的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就属于用两句话说不清的那种。


    杨杏茹的父亲是一位老干部,军人出身,秉性正直刚烈。杨杏茹祖籍河南,出生在甘肃,1963年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北京。“文革”期间,父亲受到冲击,被赶回甘肃。杨杏茹在“文革”后期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云南插队,后来又转到了河南老家继续插队锻炼。


    一般在那种荒谬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杨杏茹回忆说,父亲被造反派批斗,让他跪下,他坚决不肯,宁可被造反派把腰踢坏。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父辈的曲折经历,在杨杏茹身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动力。


    杨杏茹大学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调动到原机械部直属的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负责矿山机械行业信息工作,带领团队建立了中国矿山机械信息网。经过踏实和勤奋的努力工作,后来担任了中国重机协会矿山分会的秘书长,经常往来于北京和洛阳,参加并组织行业里的各种活动,熟悉了上到机械工业部,下到大型企业集团的整个行业的情况。


    可以想象,从那个时候起,杨杏茹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忙碌碌,也积累并孕育了对这个行业的特殊感情。


    1991年,外经贸部与世界大学生组织合作,由各省经贸委组织省、市的两级考试,选拔优秀管理干部赴加拿大攻读MBA。有幸的是杨杏茹分别通过几级初试,最终获得分配给省里的唯一指标,顺利通过了全国考试。MBA,在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多么陌生、多么神秘而又多么遥不可及的概念啊!自从国家选派优秀干部到西方国家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整整三年,河南省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选拔考试。杨杏茹在许多人意料之外,成为河南省有史以来派遣干部赴欧美读MBA的第一人。那时的她已经38岁。


    现在回忆起来,杨杏茹并没有对此做过多描述,而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仿佛所经历过的磨砺,就是一种通常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面对这样的经历,我们不得不感叹,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的青年一代,虽然再也不可能重复过去的艰苦和磨难,但是也轻易无法进入那种举重若轻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种不大不小的遗憾。
 

    安定海外生活里的魂牵梦绕


    杨杏茹的海外求学生涯,也是值得描述一番的。重点不在于她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刻苦、废寝忘食。而在于精力旺盛的杨杏茹,在繁重的学习之余,竟然也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在安大略省的劳伦田大学商学院,杨杏茹的导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除教学和学术工作以外,还担任着加拿大政府部门的顾问。她非常喜欢杨杏茹热情好动、风风火火的性格,总是对杨杏茹说,你能干这个,你能干那个,给杨杏茹额外指派了不少任务和社会性工作,同时也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频繁出席政府组织的各种论坛及社会活动。杨杏茹回忆说,是导师的信任和培养把我锻炼出来的。


    导师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奋斗,使杨杏茹很快融入了加拿大的主流社会。在笔者的记忆中,不少加拿大留学生常常感叹,加拿大人口稀少人情冷暖格外分明,在加拿大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是如何如何不容易。可是杨杏茹却在来到加拿大没多久,就自己买了房子,买了车,还开了一间小公司。毕业以后,杨杏茹被加拿大对外贸易部选中,在直属的对外贸易促进办公室负责东南亚进出口工业品的调研工作。


    安定和舒适的生活,并没有使杨杏茹安静下来。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往返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有时候一年就有好几次。除却工作需要,杨杏茹自己也不知道,这里面有情感和命运不可抗拒的神差鬼使。按照一般人的心理来推测,一旦在海外扎下了根基,就像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一般说在国内的一切经历,都被自然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杨杏茹却不是这样,每次回来,都抑制不住要找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领导推心置腹,问东问西。当然这个活动的圈子,还是离不开熟悉的中国重机行业。


    杨杏茹目睹了中国机械行业,特别是重机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机构的改制,到行业政策的不断深化,她深切感受到了重机行业正在经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机遇。


    她看到了重机行业产业规模的扩大,看到了行业内大型企业的勃勃生机,内心被一次次感染和诱惑着。然而,最终让杨杏茹下定决心,回到自己所熟悉的领域重新开始,却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巨大转变。加入WTO 以后,政府职能的转变,迸发出一种历史上空前的职业责任感,通过创造性的规划和引导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尤其是对重机行业这样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起到关键作用。用杨杏茹的话来说,是政府推着你往产业引导政策上面走。


    2004年,已进知天命之年的杨杏茹却在祖国发现了一方更加广阔的天地。按照她的性格,说干就干,卖房子卖车,把户口迁回北京。杨杏茹笑言:我是“二进宫”,从头越!


    高科技扮彩重机行业


    在机械行业里,重大装备是重中之重。描述重机行业对杨杏茹来说是一件可以眉飞色舞的事情。如果年龄相近,你会联想起当年样板戏《海港》里的唱段: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啊,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重机行业横跨冶金、港口、电力、国防大型装备生产,标志着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


    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和转化,重机行业在装备的设计、规模和生产能力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惊人,日新月异。


    杨杏茹的回国,源自于她针对重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建议。老领导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既然说出来了,你就来干吧。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杨杏茹爽快地答应了。


    在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和中国重机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杨杏茹牵头创办了中国重机商务网,作为行业信息门户网站,她已成为行业内唯一对外宣传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为全行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做了大量工作。杨杏茹还担任中国重机行业信息中心和重机行业电子信息化系统推广办公室的主任,负责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项目申报和推广工作。从组织每年例行的行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到重点项目支持资金的申报、争取贷款贴息以及出口贸易的撮合,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


    重机行业的产业规模最近几年的发展,每年经济增长达到了30%,企业生产任务红红火火,订单多得忙不过来。但是,重机行业发展也遇到了最大的瓶颈: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用信息技术和专业化软件来提升传统产业,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于重机行业,还是个大难题。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机械行业的“摔图版工程”得到了推广。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采用CAD设计,产品设计的精度大大提高,但还不能解决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的根本问题。杨杏茹描述说,一个汽轮机的齿圈就有几吨重,设计上出现一点误差,就成了废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2004年,信息产业部按照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要求,在全国启动了“行业软件开发部门转向产业化试点工作”。从全国申报的364家软件企业里选定了35家,全部是“中”字头的代表性企业。在这个背景下,杨杏茹在行业发展形势的激励和老领导的支持鼓励下,创办了“北京中重重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一举入选为首批行业软件产业化试点企业,全国排名18位。


    杨杏茹胆子大。公司刚刚创办,就给自己揽来了难度最大的活。开发“中薄板坯成套连铸机三维虚拟设计软件工程”项目,使大型企业的制造流程及生产工艺得到直观的和具体的展示,让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达到了产品生产所要求的精度。通过对成套板坯成套连铸机的三维虚拟设计、制造、安装及调试全过程的展现,就可以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和误差。第二步实现软件和数控机床的无缝化对接,把设计和生产规范到一个整体程序里来。这个软件开发项目不仅在国际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而且实用价值非常明显。三维软件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以后,所用人工仅为原来的十六分之一,也就是说,提高工效16倍,把废品率降到最低,增加15%到20%的利润。这将给重机行业的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2006年,中重重机软件公司充分认识到专用软件的开发离不开高端人才,不惜重金从美国和加拿大聘请了专业人才,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投入了研发攻关。从冶金行业装备板坯连铸机虚拟设计软件开始,和企业共同制定研发的目标:直观地展示装备的每一个部分,让客户可以直观地来了解未来产品的外形、材质、完整的工艺过程。公司和生产企业签订了定向开发合同,项目目前进展顺利。一些业内专家和老领导知道了此事,和杨杏茹开玩笑:好家伙,你知道那是什么合同,你就敢签!因为板坯连铸机是冶金行业高技术含量的超大型成套专业化设备,且不说软件开发的难度大,就是工作量也让人望而却步。可杨杏茹带领的这支专业队伍就是要啃这块硬骨头。


    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完全的自主研发,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重机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的先行者。在公司的发展规划里,不仅包括模拟重大装备生产环境的虚拟设计实验室,还包括重金聘请成熟的专业人才。当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的领导参观了中重重机软件公司演示的板坯连铸机虚拟设计软件后,兴奋不已。领导们站在全行业的高度肯定说,这种软件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肯定是行业也是你公司新的盈利点,应该说是高附加值产品。必要时,要把它当成产业来做。如果全行业10%的设备采用你们的软件,市场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司将网站的发展战略及业务重新作了规划和布局,将 “中国重机商务网”进行二次开发并升级为重机行业 ASP 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后,与2004年相比,访问量提高了4倍,同时成功地撮合成了多笔大单贸易;拟建设“重机行业特种钢材采购网”,解决钢材分散采购的成本扩大化和采购环节中的弊端。她坚持靠自己企业运行获取发展资金。因为她掌握着全行业的重要数据,轻易不能采用不分背景的融资方式。


    还是那么分不清楚份内份外,分不清楚哪些是生意哪些是义务。


    杨杏茹坦言,她和重机行业已经融合成了一体,就算是做生意,也是一种既可以在谈判桌上为各自企业的利益争得面红耳赤,又可以坐在一起畅谈共赢美景的特殊的甲方乙方。


    杨杏茹就打算这么豪爽下去了,只要是对重机行业发展有意义的事情,杨杏茹说:“一叫杨杏茹,杨杏茹跑得可快了!”


    怀着感恩之心扎实地做好企业


    杨杏茹最大的快乐就是被需要着。


    她对自己现在的一切怀有感恩的心情。很多在我们看来不过是正常的工作程序、小事情,可是杨杏茹却铭记在心。这个时候,你会清楚地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女人温和细腻的内心。


    从办理北京市户口到朝阳区的创业环境、望京科技园区的热情支持;从老领导的谆谆期望到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12万元创业基金到北京市财政局的165万元网站专项扶持资金,她都清楚地记得。她记得网站的访问量,记得市外专局及朝阳区人事局对引进专家的资助,记得和企业客户的某一次令人感动的洽谈,记得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


    杨杏茹感叹:“现在的大环境太好了,我只有带领自己的团队把企业做大,才能对得起国家对我的培养,对得起行业对我的信任,对得起每一个寄予期望和帮助我的人。”背后有着这样坚强后盾的支撑,所以她根本就不觉得累。


    杨杏茹说,每两周我必须要去国家图书馆,我发现有那么多的知识需要我去了解、去掌握。企业发展需要人才,而且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就拿我们公司来说,你光懂编程和三维还不行,还要熟悉重机行业特点;光熟悉重机行业也不行,还要有创造性思维。作为我来说,肩负这样重的担子,必须要清楚下面的路要怎么走。复合型的人才也要我们企业逐渐去发现、寻找和自我培养。


    杨杏茹说,她愿意用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有想法、动手能力强的硕士生、博士生。理论能力大于实际能力的人才,她并不看好。当然必要时,也不排除走“洋外援”的道路。


    她的平和与真诚,也影响着公司文化的形成。关怀、严格、放手实践,形成了一种积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氛围和家一样的温馨环境。


  她在这个行业陷得太深了,以至于去部里办事,人们会悄悄说:“看,重机老太太又来了!”


    杨杏茹盘算着,自己的一生,就交给中国重机行业了。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创业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