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导师人群自组不同群落

  2009-01-16 14:22:36      来源: 中国企业家

创业导师的星星之火。在中国,最适合做创业导师的人群——经验丰富的退休企业家群体——还没有形成。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狂热的全民创业热潮。在某种意义上,不论是有资源人脉的创业者、刚出校门的学生,还是一穷二白的下岗职工、甚至半生务农的农村妇女,站在风险与梦想、利益同样巨大的起跑线上,他们是同等的孤独与无助。

创业不但意味着企业家精神、一时激情,它更是一项需要战略、经验和技巧的事儿。谁能够对这些不同阶段的创业者进行指导?中国是否也会形成像美国一样的创业导师(Mentors)人群?

北京,一位年轻阳光的校园创业者遇到困难多半默不做声。“我可以给李开复写邮件。”在记忆里翻找许久,他又说,“或许我也可以问我的研究生导师。”

杭州,APEC中小企业峰会现场,中小企业主以膜拜状聆听马云的创业观念。一位来自农村的创业者没有如愿从马云那里得到详尽的建议,但马云的励志语言依旧让她激动不已。

福建晋江,同在一个创业圈里的民营企业家们彼此熟悉了解,他们相互交流、效仿。慢慢地,当地的创业先驱许连捷被推举成“精神领袖”,其言传身教供创业后生揣摩。

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自觉不自觉地去追寻适合自己的创业导师。中国的创业导师人群已经以符合中国创业环境、人际交往特点的方式组成不同群落。

相比中国创业者,身在美国的Alex的拜师之路会更简单。去年,他刚萌生创业的念头,就在一家网站上看到了相应的创业者辅导计划,很快他与专家Capista取得了联系,免费获得了不少建议。

美国退休经理人服务公司(SCORE)给了他更多的帮助。Alex申请了一对一的创业导师服务,导师通过网络在线、电子邮件和面对面的方式,从商业计划写作阶段就给他指导。奥运前,Alex的公司已盈利,他依旧和创业导师保持紧密的联系。SCORE有遍布全美国的390个服务机构,建立了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料库,他们会根据Alex企业的情况为他提供相关信息。

或许会让中国创业者心生羡慕的是,所有美国创业者都能便捷地享受以上服务。庞大的创业导师人群来自美国“退休经理人服务计划”。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小企业管理署SBA就致电退休的商业人员,邀请他们成为小企业的顾问。1964年,SBA为了将社会上的退休经理人资源和其他资源整合起来,成了专门为创业者服务的公司SCORE。

试想一下,一个刚刚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的中国创业者,推开一扇门,Google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陈浩、鼎晖投资合伙人总经理王功权、和勤环球资源总裁王熙和诺基亚全球副总裁邓元同时出现在他面前,并愿意无偿为他解答各种问题并提出建议,这位创业者会有多激动呢?

这已经是现实。美国的创业导师计划正逐步被引进国内。以上五位资深商业人士都是“摇篮计划”的第三期导师,2006年AAMA亚杰商会为实现“未来科技商业领袖之摇篮”的使命在中国启动了这项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由50位科技、投资领域的资深商业人士作为导师辅导100位创业家。

“我们希望甄选出来的年轻创业家能够从导师那里获得创业精神的鼓舞、智慧的碰撞、经验的传授,他们中会出现中国商业界的领军人物。”AAMA一位负责人说,“第一期学员池宇峰创立的完美时空已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现在也是第三期摇篮计划的创业导师。”

除了这种民间商业力量倡导的创业导师计划,科技部等政府机构也在去年启动了“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第一批39位导师分布在不同城市。

能获得这些商业领袖、学界精英的指导,创业者会备感幸运频频联系自己的导师吧?事实让人有些泄气和莫名,创业者与导师的沟通不频繁更不积极。

“两人都太忙,没时间进行更详细的沟通。”北京的许军普参加了“摇篮计划”,半年间他与导师沟通了两次,交流还没有涉及企业运营。

天津的创业导师张玉利,另一身份是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作为中小企业专家,他可谓经验丰富。可是半年来张玉利也只和学生沟通过两三次,“不太知道能为学生做什么。”

他把中小企业分为生存型和机会型。机会型创业者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存型创业者更注重眼下的生存,更感兴趣现实利益。目前中国大部分创业者还属于生存型,只对能够带来短期收入的辅导有兴趣。“其实,对于中国大量的创业者,他们需要的不是大学导师,而是小学老师。”

不少成名企业家把辅导创业者当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提供服务都是免费的。与此带来的问题是,虽然很多创业导师可以为创业者牵线搭桥,带来一些机会,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策,何况创业导师也大多不擅长做中介。相对而言,有盈利目的的VC、咨询公司、财务公司,在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上,反而比做公益活动的创业导师们得心应手。

现在的创业导师更像“精神按摩师”,学术派、企业家、明星式、草根层的创业导师都在为创业者提供精神抚慰与鼓励。免费的创业导师、没有钱的创业者,什么力量能推动他们顺利对接呢?

很明显,短时间内中国依然很难出现庞大的创业导师群落。因为最适合做创业导师的人群——经验丰富的退休企业家群体——还没有形成。没有人比创业者更了解创业者。中国的第一代创业者出现不过三十年,他们大都依旧周旋于自己企业的各种事物,能全身而退投身公益的还为数不多

“不用担心,只要有需求,中国任何事物的发展速度总是超过我们想像!”张玉利说。

马云:“拜创业教”教主

马云不仅仅是创业明星,在阿里巴巴的网络王国里,他成功营造出一种“拜创业教”氛围

“我很想跟马总交流一下,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智商比较低。”

8月3日,杭州APEC中小企业峰会现场,陈雪芬极为艰难地从一堆男性创业者中挤出一条路,从工作人员手中抢到了向马云提问的话筒。此言一出,就连主席台上的马云也忍不住掩面而笑。

“以前我卖掉房子去搞洁具方面的塑料制品,后来我把房子买回来了,现在我碰到了冬天,我又要卖房子了,不知道这房子该卖还是不该卖?”陈雪芬并不在意其他人的笑声,她要抓住这个难得机会把困扰自己的问题抛给马云。

马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使用了典型的马氏励志语言:“我也有过这样的痛苦,我喜欢这个房子,我不想卖,但是我无路可走。你今天卖了,但要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房子买回来。”马云也没有正面解答陈雪芬随后的追问,“那你说我应该做塑料水龙头,还是金属的?”

即便如此,陈雪芬已经颇为满足,“我认为能直接和他交流就是收获。他是企业家,战略、思路比我们宽。”

陈雪芬是典型的江浙中小企业主,她在浙江宁波宁海县城经营着一家卫生洁具厂。2004年,陈雪芬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的付费用户。作为付费用户的一项权利,陈雪芬会不断收到阿里巴巴发来的各种视频,其中不少内容是马云等人充满激情和煽动的演讲。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陈雪芬就会打开这些视频看上一段。“我做了那么长时间也没有看到太阳出头。而马云他们遇到困难能度过去。这种鼓励是很重要的,给我精神鼓励。”她语气严肃地对自己说,“我不能放弃!”

在APEC中小企业峰会能够容纳千人的会场里,不乏类似陈雪芬这样视马云为导师的创业者。一位从温州赶来的眼镜工厂老板用幽默的表演获得了马云的关注,他借机递给马云一封信,希望马云能够抽出一个小时时间,来听他描述自己的互联网创业计划。“马云是最好的合作对象,这个计划只有阿里巴巴能做。”这位年轻人甚至只愿意与马云探讨这个互联网计划的可行性,“如果是其他人我就不谈了。”他说。

马云传道解惑的创业导师才能,并不是因为担任《赢在中国》评委后才开始显现。在通过电视媒体传播成为公众创业偶像之前,在阿里巴巴的互联网世界里,马云早已经是阿里巴巴“创业帮”教众顶礼膜拜的对象。只要到过马云网商大会的现场,感受过现场观众在掌声中给予马云的独特礼遇,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到创业者对于马云的认同程度。

马云的张狂、幽默、煽动性和亲和力鼓动着一代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当然,马云天然应该是创业的导师与鼓吹者,因为阿里巴巴所从事的业务与创业者息息相关,阿里巴巴与淘宝网的壮大需要更多的创业者加盟其中。创业者对阿里巴巴有多重要?马云在不久前呼吁全体员工准备过冬的邮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如果我们的客户都倒下了,我们同样见不到下一个春天的太阳!”而阿里巴巴的客户正是广大中小创业者。

马云的口才与魅力固然有着强大吸引,阿里巴巴提供的门槛极低的互联网创业平台,以及开创性的诚信体系才是创业者投奔马云而来的基础。在过去的商业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有利于创业者的平台。无论是学生、工人、农民还是失业者,都可以通过注册一个网络账号开始自己的经商生涯。

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创业平台,这当然已经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不过,如果马云仅仅是完成了这一任务,他仍然不会获得网商们的如此推崇,与阿里巴巴从事相似业务的网盛科技、慧聪商情乃至易趣等互联网网站也在提供各种平台和工具,但只有阿里巴巴具有某种创业教派的色彩,这是马云刻意系统营造的创业文化氛围。

如果有人自称毕业于淘宝大学,这可不是一句玩笑,马云开设的淘宝大学并不像一些企业大学那样,是为了培训内部员工以及未来员工,而是与各地的教育机构合作,向淘宝网上的用户传授网上开店创业的各种技能。2008年上半年,淘宝大学组织的不定期创业宣讲有40场,参加人数近8000人次,同期淘宝大学的免费课程开到了全国19个城市,这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甚至还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租,建立淘宝创业实验室

当然,淘宝大学最重要的教学阵地还是互联网。2008年第二季度,淘宝大学的日均IP访问量超过55万。淘宝大学除了组织类似电视电话会议的线上电子教室,还提供各种文字和视频资料,这所大学还组织各种线上学习小组,就某具体主题组成小组,利用群、论坛等平台有组织地进行学习。

听说过“魔豆宝宝爱心工程”吗?这是马云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上发起的另一项资助创业的活动,加入“爱心工程”的淘宝卖家,每成交一笔交易,就自动向该工程捐款1分钱。这笔积少成多的资金被用于资助贫困母亲开设网络店铺,目前,在淘宝网上开设的生意已经成为数十位贫困母亲主要的经济来源。

有论坛,有讲座,有图书,有大学,马云的创业帮派有着强烈的文化纽带,不过这还不是他的杀手锏。阿里巴巴与风险投资合作向符合条件的网商投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向浙江地区的中小企业局提供无抵押低利息贷款,如今已经有4.2亿元的贷款放出。当然,还有阿里巴巴的各条业务线,为中小企业的网络交易提供管理服务的阿里软件,为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手段的支付宝,阿里巴巴的每一项业务都冲着创业者的需求而去。

马云说:“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谁是用户?创业者。

资源向创业者倾斜的阿里巴巴,正如一座冒险家乐园,源源不断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前来拜山。

“很多人都懂得怎么赚钱,但世界上能够影响别人、完善社会的人并不多。如果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就做这些事儿。”“拜创业教”教主马云如是说。

李开复:硅谷来的导师

李开复把“创业导师”当成一种公益活动,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2008年春节前后,许军普为求学准备材料。这位北京雅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上一次做求学申请还是十几年前,当时他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技术系毕业不久,准备申请美国的学校继续深造。

现在运营着一家研制癌症检测试剂公司的许军普向“摇篮计划”提供了基本材料和事业规划,准备为自己申请一位创业导师。摇篮计划是AAMA亚杰商会为实现“未来科技商业领袖之摇篮”的使命而实施的计划。AAMA是1979年成立于美国硅谷地区的创业者与工程师组织,在硅谷的亚裔创业者中有相当的号召力,近些年到大陆开办分支机构,而将硅谷特有的创业导师机制与文化移植到中国来,就成为该机构在中国活动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Google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就是2008年第三届摇篮计划十位创业导师之一。参与摇篮计划后,他辅导了两位创业者。每个月要抽出四个小时与他们面谈,期间还需不时了解他们个人和公司的情况,并针对其困惑和问题给予方法论指导。当然,这些都是免费的。

上个月,李开复给这一期的20位创业者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管理的艺术》。这是他最擅长的内容,此前就职苹果、SGI、微软、Google四家世界知名公司经验让他对如何打造一家基业常青的公司颇有心得。

许军普参加了李开复的公开课,这样的公开课每个月举行一次。相对于授课内容,他更感兴趣的是与导师和其他学员的交流互动,可以趁这个机会得到一些新思路。不过对大多数学员来说,这仅仅是一种兴趣性的学习,有的问题现在考虑还有点早,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公司的生存大计。

现在许军普已经与他的导师——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陈浩——单独谈了两次。交流还没开始涉及太实际的内容,许说他还不太了解能得到创业导师哪些指导。毕竟两次交流时间并不长,仅仅谈彼此的行业就有太多可说,两人日常工作又都特别忙。

久居美国的李开复沿袭了美国创业导师一贯的做法——回避自己的行业,即便是互联网也要和Google的业务完全没有关系。他相当享受创业导师的称谓,把这当成一种公益活动,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与这些中国优秀的创业者交流也让他能得到最热门的创业方向。

正如李开复在各大高校的演讲,他不断提醒梦想创业的年轻人:创业是一条艰苦的路,需要机遇、运气,更重要的是经验,不能依靠“乱闯”。而他在担忧:“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创业者往往把套现上市和获利当成最大的衡量,欠缺企业价值观、公司持续性发展、员工激励机制等长远问题的思考。”

李开复希望几年后这些公司能成为世界品牌而不仅是一些几年后上市的公司。他相信三十年后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一定诞生于当下。

学者张玉利:精神按摩师

学者型创业导师不能够解决创业者的生存问题,他们更多是为创业者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张玉利和李开复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更多的面对学生。不同的是,张的身份就是老师,他是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玉利参加的是科技部火炬中心等政府部门联合发起的“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从2007年底开始实施。首批创业导师39位,其中两位来自学术界。同样,他们与学生签署了一对一的服务协议。当然,这些服务也是免费的。

张玉利的学生也毕业于南开大学,运营一家低压开关制造企业。半年多的时间,他们只见了两三次。两人工作很忙固然是客观事实,但张也承认他对学生的指导还不能立竿见影。对这些创业初期的公司,解决生存问题是头等大事,有些事情还无暇顾及。

这似乎有点无奈。作为资深的中小企业专家,张玉利希望自己的指导更具现实意义,帮公司完成大幅度的提升。显然,这位学生和他的公司并不让他十分满意。虽然当初确定导师的时候是双向选择,但可选择的余地不大,“双选”变成了“双盲”,“有点像拉郎配”。

可能对于他的学生来说,张玉利更大的价值是他另外一个身份——一家高压开关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张已经开始帮助他们牵线搭桥,促成两家公司在某些领域的合作。如果成功,就会马上见效益,这会是对这家公司最具现实意义的帮助了。

相比谈及低压开关公司的抽象,张玉利对另外一个学生说得更具体,“虽然个子很矮,但个人能力相当强”,赞许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徐海林,张玉利嫡传弟子,1998年就读张的研究生。他创业之路的每一步都和张密不可分。读书期间,张玉利就建议他到企业去实践。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指导方式,张没有为他介绍企业,而是鼓励徐海林自主操作,适当的时候再由他辅导。2001年徐海林萌生了强烈的创业冲动,经过几年的创业经历后,徐海林又回到了张玉利的门下攻读博士。在此期间,张玉利给他最大启发的是“价值创新理论”。大部分创业者的创业观念是先整合资源再决定如何创业,而“价值创新”给了徐海林完全不同的思路。从价值角度出发通盘考虑,再设计产业模式,最后整合资源。“这必然能成就更大的事业,因为起点已经决定了我的高度。”徐海林很得意地说。

之后与张玉利共同编写了一本《企业成长管理九讲》,让徐海林再度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写书强迫徐海林对企业的运营过程进行假想,对整个的思维体系进行理论梳理,但这毕竟是纸上谈兵。虽然徐的这门课程在南开广受欢迎,但他们毕竟是没有社会经验的本科生。那时徐很怕别人看他写的书,尤其是做企业的人。“一定要去看看写的东西和实际操作是不是一样,”张玉利笑着形容徐当时的样子,“铁了心要再去创业。”

徐海林一直延续了张玉利帮他养成的习惯。在山西做煤炭贸易时,他都要先锁定目标写商业计划书,再按照流程执行运作,没少被人嘲笑。但他依然坚持这种做法:“做学问和做生意触类旁通,先找到元素再梳理逻辑关系,这是张老师帮我形成的方法论。创业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波折、麻烦,通过这种体系能做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2007年徐海林又回到天津,成立了大宗商品交易的贸易公司。依照价值创新的理论,他设计了一种类似金融衍生期货产品的产业流程,不到一年时间公司营业收入就超过2亿元。

现在徐海林闲暇时总不忘找张玉利聊聊,内容已经很少涉及公司运营。“现实中的问题比书里任何一个案例都要丰富。寻求解决方案需要了解大量的细节,仅仅一两次的谈话不可能解决问题。”

徐海林寻求的是信心,虽然他很少向张玉利倾诉困难。就像亲人一样,难处总是说不出口。他说:“张老师的每一次认可都是鼓励,即便是玩笑式的。对这样的信任,不能辜负,总要做点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谈话中徐海林总是不由自主地强调张玉利的人格魅力。或许对学生们来说,授业、解惑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传道”。

许连捷:草根商业教父

威望的获得当然不能只靠低姿态,被尊为教父的人都有让人崇拜的经历

“我是个乡巴佬,要文化没文化,要管理经验没有管理经验,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懂的!”穿越已成地区标志的恒安工业城,通过严格的安检,这是记者在许连捷位于十六层宽大办公室中听到的开场白。他的秘书陈涛透露,许仍过着农民式的俭朴生活。他不喝酒,只在与朋友闲聊时吸几支烟。恒安总部的电梯依旧铺设着廉价的红色塑料地垫。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许连捷的姿态,总是谦虚得有点卑微,与其在当地的威望形成严重的反差。当地企业家或许并不习惯“创业导师”这个词,他们给许一个更隆重的称谓——“晋江商业教父”。

据说安踏董事长丁志忠、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特步总裁丁水波等知名企业家都曾受许连捷指点,尤其在早年。在安踏、特步、七匹狼、劲霸诸多知名品牌云集的地方,出现一位纸业出身的企业家精神领袖,显然,许并不是依靠对行业的理解获得导师地位。

“每个企业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我又没文化,怎么能教他们?”数次把“导师”、“指导”等词纠正为“朋友”、“交流”后,许连捷再次谦虚回避导师的称谓。不过他承认,他和朋友们经常一起喝茶、打球,企业运营、经济趋势是聊天中必不可少的话题。这种“小圈子”的交往方式已经延续多年,如今这些朋友几乎都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其中甚至还有同一行业的强大对手。

“许式谦虚”让许连捷在大多是草根出身的福建企业家圈中平易近人,不过,威望的获得当然不能只靠低姿态。被尊为教父的人都有让人崇拜的经历,许连捷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大胆、创新求变”却“从未犯过大错误”。恒安已经不需用年销售收入50亿元、全国30余家分公司这些冰冷的数字作为介绍,心相印、安尔乐、七度空间等耳熟能详的品牌已经给消费者留下了更直观的感官印象。一位当地的金牌职业经理人把许连捷的“传教”方式归纳为“言传身教”,前提就是许连捷首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他的经营思路启发过不少人,”这位职业经理人毫不吝啬他的夸奖,“晋江有许多成功的商人,但称得上企业家的,只有许连捷一位。”

不同于面对媒体的低调和遮掩,许连捷对企业家们群体毫无保留。2001年7月,恒安正式聘用美国咨询公司汤姆斯集团推行为期3年的“TCT行动”(TotalCycleTime,即全周期时间管理模式。许连捷邀请了许多当地企业家一起接受培训。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迪士尼运动项目营销中心总监叶双全说:“这是当地的一次商业启蒙。”他就是那时第一次接触企业运营的“洋理论”,并从恒安得到印证。

这位草根企业家还为当地民营企业提供了不少“恒安样本”。1998年12月8日,亚洲金融风暴后恒安国际在香港上市。晋江企业大量奔赴资本市场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比恒安整整晚了十年。

一位当地老板希望放弃家族式管理,“恒安案例”帮他说服了固执的父亲。七八年前恒安就启动了内部管理变革,部分临近退休的创业股东和四十几位元老被劝退,有的是许连捷的直系亲属,有的是同村走出来的共同打拼天下的伙伴。

许连捷对当地企业家还有更实际的帮助。凭借各种社会职务,他在泉州民企招工难、推动民营企业家职称评定、民企融资、泉籍闽商回乡投资等方面为当地民营企业提供了许多便利: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许连捷大力呼吁诚信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他又提出《关于允许福建省晋江市开展组建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的提案》……

今年许连捷经常对企业家们谈经济形势:“任何一个经济周期,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必须要进行宏观上的政策改变,那就是宏观调控。当国家经济发展比预期速度快,就要调整下来;如果慢,就要出台激励增长政策,很正常。只有符合经济演化规律的企业才好生存,要把战略调整到围绕着十七大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上。”经济、政治术语就这样和不断被强调的草根背景夹杂在一起。“早就准备好了棉袄,怎么会怕冬天呢?”或许对企业家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他一贯的态度:“必须做好自己。如果失败一定不是同行把你打败,而是自己把自己打败。”

对慈善许连捷总是“一掷千金”。仅2007年他个人捐款就超1.3亿元,并一次性说服其父亲在生日捐款9999.99元给晋江市慈善总会。与其他慈善家不同,许连捷更善于发动组织捐款,让泉州、晋江企业家做慈善蔚然成风,被尊为“带头大哥”。

当许连捷物色好接班人准备退休时,晋江许多二代企业家已经开始子承父业。他们已经很少像父辈们那样和许连捷一起喝茶聊天,对他的印象也仅是口口相传的威望或是某次会议上的几许印象。也许这时许连捷才更像“晋江商业教父”,在下一代眼中,他已经是一个象征意义的符号。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创业社区 All Rights Reserved